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屬陰

人的身體受到天氣的影響

也會出現陰盛陽衰狀態

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也隨之變化

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

中醫認為 

冬季養生 補陽藏陽為主

在中醫外養法中

艾灸補陽在冬季也是尤為重要的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養生原則:補陽、藏陽、養腎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天氣寒冷,萬物收藏。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皮膚緻密,寒氣凝滯人體氣血,使肌肉緊縮,從而導致人體的氣機、血運不暢。若保養不當,會產生許多疾病,也會讓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所以人的身體表現為陰盛陽衰狀態,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也隨之變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

《黃帝內經》云:“春夏養陽”。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陰、腎陽,又稱為元陰、元陽。腎氣充足,元陽旺盛,人體的生命力強,機體才能更好的適應嚴冬的變化。可見冬季養生的原則以補陽、藏陽、養腎為主。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艾灸是冬季最好的
調養方法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艾灸療法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中醫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也是我們生活中應用很普遍的一種保健方法。其實就是以艾草為原料製作成艾條或者是艾絨進行燃燒,作用於不同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調和營衛等功效,能夠促進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對於早衰以及多種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艾草屬陽,燃燒後作用力更強,可以很好調整身體中的陽氣,具有非常好的溫補效果,特別適合在冬季使用。所以很多人認為艾灸是補陽的最佳養生方法,在冬季尤為重要。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哪些人適合冬季艾灸?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一般來說正常人都可以艾灸保健

對於陽虛 氣虛 痰濕等人群更為合適

陽虛質人群:表現為肌肉鬆軟而不實,怕冷,手足冰冷,喜歡溫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性格多沉靜、內向,易有痰多、浮腫、腹瀉問題。在夏天溫熱日子過得很好,冬天時易感風、寒或濕邪。

氣虛質人群:表現為肌肉鬆軟不實,語音偏弱,氣促,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性格內向,不喜冒險。易患感冒或內臟下垂等,病後康復緩慢,不易適應風寒、暑濕環境。

痰濕質人群:表現為身材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面部油脂較多,汗多且黏,胸悶,痰多,口腔黏膩或甜,喜食肥膩甜點,舌苔膩,脈滑。性格偏溫和、穩重,有耐性,易有高血糖、代謝綜合症或心血管問題,在濕重環境適應不良。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艾灸的常用方法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艾灸的方法有很多,比較簡單及容易自行的是溫和灸和迴旋灸。艾灸均為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

溫和灸方法是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位置固定,進行熏燒,以被灸者感到穴位局部有溫熱而無灼痛的感覺為宜。

迴旋灸方法是用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

另外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灸條,使用方便,也是十分常用和安全的方法。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艾灸的常用穴位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1

命門穴

命門,又名督脈之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棘突之下與臍相對。命,人之根本;門,出入的門戶,其氣與腎通,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穴位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故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艾灸命門穴又可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繫,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

2

足三里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足部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且往往寒由腳生,陽氣不足時足部常明顯地表現為腳部怕冷。足三里穴位於足部膝眼下三寸,脛骨旁一寸。艾灸足三里部位,一方面可改善足部怕冷症狀,另一方面,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而足三里是陽明經的重要穴位,是人體經氣深入合於臟腑的部位,故調補足三里,是養生保健、保暖護陽的要穴。

3

大椎穴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艾灸大椎穴可以很好的防治感冒。若是已經患有感冒發燒等症狀,那麼艾灸大椎穴具有降溫作用,身體發冷的時候艾灸大椎穴則可以驅寒。外感時很多人都會感覺到發熱畏寒等毛病,而艾灸這個穴位則可以令寒熱症狀消失,身體也會感覺更加舒服。工作一天之後身體極度勞累,還有可能伴隨失眠的情況,這個時候艾灸大椎穴可以輔助睡眠並且緩解勞累。

4

神闕穴

神闕即肚臍(中央),位於肚子中心處歸屬於任脈上。艾灸神闕穴能夠達到培補後天、因本扶陽的功效。艾灸神闕是溫補先後天脾腎之氣,對於身體沒有什麼弊端。神闕穴,還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END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冬季艾灸 藏陽好時機
彭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一級講師、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國際藥膳食療協會執委、香港茶療學會理事、《香港中醫雜誌》編委、南京中醫藥大學港澳校友會監事長。


編輯:李倩妍

校對: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