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歌:把中國文化和形象傳播到世界各地
2月27日,由紫荊雜誌社等香港多家主流媒體主辦的“1978卓越大獎”在澳門悅榕莊酒店舉行。“100名改革開放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稱號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在這份榮耀名單中,既有互聯網領域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也有演藝界的謝晉、張藝謀、劉德華、鞏俐;還有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師饒宗頤和金庸,以及李可染、王朔、王西京等文化名人,他們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有“中國奧斯卡”美譽的華鼎獎創始人、著名社會文化活動家王海歌也獲此殊榮,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展示行列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華鼎獎是一座橋,一座搭建明星和公眾之間平等對話的橋,也是一座將中國文化引入世界,把中國品牌和文化自信豎立在世界的橋,對此我們特別採訪了王海歌先生。
文|本刊記者 黎知明 王昊
12載風雲歲月
打造一個不同於奧斯卡的榮譽
創辦華鼎獎那年,王海歌34歲。如今,12年過去了,他帶領華鼎獎發展成為擁有華德獎、華樂獎等9個獎項、5個論壇、兩本高檔期刊,業務涵蓋評級諮詢、會展運營、期刊編輯、圖書策劃、娛樂營銷、公共關係、數據整合、節目製作等多項領域的跨媒體融合平台的國際傳媒集團。那麼,華鼎獎是如何誕生的呢?
“2007年6月13日,我在北京飛往巴塞羅那的飛機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曾經很紅的歌手因為吸毒被拘留。我瞬間被觸動,就想著公眾會如何看待這類事件?他們眼中的演藝名人到底是怎樣的?公眾人物應該如何學會自律?”在12,000米高空,有著豐富新聞從業經驗而觸角敏銳的王海歌,當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舉辦一個由老百姓自己評選的獎項,“評獎依據就是大眾口碑!”那時的王海歌,是那麼篤定,誰也想不到這個創意對後來的影視圈影響竟然是那麼深遠。
華鼎獎從最初創意到啟動執行僅用了13天時間。2007年6月26日,中國演藝名人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在北京宣布啟動。當時虛假代言、緋聞炒作、表演假唱等惡俗充斥娛樂圈,所以,王海歌打出“口碑”這張牌,一時間就攪熱了娛樂圈。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次“勇士的冒險”,但王海歌卻不曾放棄,並堅定“口碑”為王的定位,讓獎項實至名歸。在其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大眾也給了華鼎獎以全新的定位——全球觀眾口碑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鼎獎整個體系中,其獨立的評選方式幾乎顛覆了使用近百年的世界傳統評選模式,是唯一通過民調形式產生的榮譽,代表了全球的時尚潮流指標。王海歌表示,“這個評價體系就是華鼎獎最珍貴的地方,是華鼎獎的基礎,甚至說是華鼎獎的核心競爭力”。
華鼎獎創始人王海歌榮獲“改革開放100位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圖為著名演員馬元為王海歌頒獎
讓華鼎獎走向國際
打造中國文化話語權
2012年,華鼎獎迎來了5歲生日,在這個關鍵時刻,王海歌做了個重大決定,專心做好華鼎獎國際化這一件事。如今,華鼎獎已經是美國好萊塢的常客,更有不少名人政要向王海歌發出邀請和讚歎。但他認為,人們關注華鼎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獎的公信力,更是因為背後有強大的中國公眾作為力量的源泉。“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正在逐步建立,甚至成為主導。”王海歌說。
想當初,王海歌歷經千難萬阻,通過唐.米歇爾製作團隊向好萊塢發出了華鼎獎的第一次邀請,包括尼古拉斯.凱奇、妮可.基德曼、昆汀.塔倫蒂諾、艾薇兒等在內的24位好萊塢明星、導演出於對華鼎獎的好奇不遠萬里來到澳門,齊聚2013年度第10屆華鼎獎盛典,並借助唐.米歇爾大卡司團隊的全新特效、舞台指導、舞美、音樂以及其他先進技術,上演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
第二年的6月1日,中國頒獎禮在好萊塢首次舉辦。在中國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華鼎獎正成為中國民間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盛事之一。中國頒獎禮跨越太平洋登上好萊塢的舞台,美聯社將當時的華鼎獎頒獎禮視為“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聯繫愈發緊密的信號”。美國主流電影電視雜誌《好萊塢報道者》則寫道:“這是一個集奧斯卡、格萊美、艾美於一體的東方獎項,它來自13億多中國人的選擇。”
在商界和演藝圈,王海歌三個字一直很醒目,英雄之所以不同於凡人,最重要的是能夠坦然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時時保持一顆逐夢的初心。時至今日,王海歌都始終在為華鼎獎“引進來和走出去”想辦法。
華鼎獎創始人王海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
不忘初心
爭做世界和平文化大使
作為一名蜚聲國際的電影節製作人和社會文化活動家,王海歌曾榮獲世界卓越華人大獎、世界和平文化大使、國際菁英領袖獎、中美文化年度人物、中國汽車年度人物、中國汽車特別貢獻獎等幾十項榮譽。在這些獎項的背後,有王海歌無數次夜不能眠、家不能回,還有無數次歡笑與淚水。
當被問到所獲眾多榮譽中他最喜歡哪個,王海歌幽默地回答:“我最喜歡‘世界和平文化大使’,它最能反映我所從事的事業,因為我20年來一直在做文化交流。”1998年,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訪華,王海歌和《華夏英才》雜誌策劃了“中美關係特刊”,還舉辦了“歡迎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酒會”。那時,他作為主編專訪了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前國務卿基辛格、奧爾布萊特、克里斯托弗和萬斯,以及政治、商業、文化領域的幾十位美國名人。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這次活動竟然成了他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尤其中美文化交流的起點。在此後20年當中,他為中美文化交流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數不勝數。
2016年底,在美國舉辦的華德獎和華鼎獎,外加首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和第二屆華德全球論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作為幕後功臣的王海歌因身體過度透支,半夜突發心臟病,在重症監護室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受考驗的22天。在美國療養期間,他依然閑不住,只要一有時間就參加各種中美文化交流活動,還親自推動了中美文化旅遊節和中美文化產業峰會的舉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人在任何時候精神都不能垮,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有所作為,這是對自己負責任。人不光要承受苦難,還要有戰勝苦難的能力。”
華鼎獎亞洲運營總部在香港成立
2019年,將是華鼎獎“騰飛”的一年,在王海歌的版圖中,他不僅要把中國文化推廣出去,更是要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鏈的發展。展望未來,王海歌充滿自信:“我們與澳門國際菁英會共同設立菁英華鼎影視基金,首期投入20億美金,用於華鼎獎大娛樂數據和娛樂產業全產業鏈價值打造。適遇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起點,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嶄新的互動機制探索,繼續專注於華鼎獎,讓它的生命力實現不斷的延續和再造,在新時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