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案例層出不窮 知己知彼防患未然——香港騙案新動向

香港一名女商人在2014年與一名自稱工程師的網友開始“交往”。儘管雙方從未謀面,女商人卻對“工程師”的人品深信不疑,“交往”四年來向對方匯款超過200次,金額高達1.8億港元。直至去年與“工程師”失去聯絡後,女商人才驚覺自己上當受騙……這宗香港歷來最大金額損失的網上情緣騙案,一時間引起全城譁然,並再度引發市民對詐騙案的關注。

|本刊實習記者 史帥

詐騙案例層出不窮 知己知彼防患未然——香港騙案新動向

詐騙案的類型和手法推陳出新,電話騙案、電子郵件騙案、社交媒體騙案等為目前最主流的類型

整體罪案逐年下降

詐騙案件依舊泛濫

根據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在今年年初提供的最新數據,儘管香港的整體罪案數逐年下降,詐騙案的數量卻在近幾年呈現總體上升趨勢。201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生的詐騙案已超過3,600宗,與2017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此外,詐騙案的類型和手法也推陳出新,電話騙案、電子郵件騙案、社交媒體騙案為目前最主流的三種類型,且分別出現新型詐騙伎倆。

電話騙案“升級加碼”

模擬綁架難辨真假

早期泛濫的“猜猜我是誰”(騙徒假冒受害人的親戚朋友,以各種事由騙取受害人財產)、假冒政府官員等電話詐騙伎倆由於已“為人熟知”,“回報率”逐漸降低,電話詐騙案的騙徒也因時制宜、推陳出新,開始探索升級版詐騙手法,令受害者辨別詐騙信息真偽的難度增加。

在警方分享的一宗真實電話騙案中,身為受害人的一對香港夫妻在內地生活,他們的女兒則在加拿大唸書。與過往的電話騙案中騙徒直接聯絡受害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騙徒首先聯絡了受害人的女兒,聲稱她正涉及一宗洗黑錢的案件,若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必須在某一指定酒店居住兩日,且不能離開酒店範圍以及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行蹤。女兒信以為真,按騙徒的指示行動,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繫。隨後,騙徒才轉而聯繫女兒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女兒已被綁架,需要支付贖金以換取人身自由。受害人因為無法聯絡到自己的女兒,便信以為真,支付了贖金,最終造成財產損失。

社交媒體成犯罪溫床

“網上情緣”男女事主皆有上當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騙徒也逐漸轉移“戰場”,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進行詐騙活動,以拓寬自己的“事業版圖”。根據警方提供的數據,2018年前10個月,本地社交媒體騙案已有1,777宗,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一倍多,損失總金額高達逾4.5億港元。其中,網上情緣騙案的損失金額佔了九成。

去年8月,香港警方接獲一名66歲本地女商人的報案。她在2014年於網上交友平台認識了一名自稱身處海外、任職工程師的男子,並透過社交軟件開始了與這位“工程師”的“交往”。隨後,此“工程師”多次向女商人表示其海外的建築項目需要資金周轉。深信這段“情緣”的女商人,在沒有和“情人”見過面的情形下,四年來多次按指示匯款予對方。直至去年,女商人最終與“工程師”失去聯絡,才懷疑自己上當受騙,並最終報案。這宗案件牽涉損失金額約1.8億港元,為香港歷來最大金額損失的網上情緣騙案。

除了女性容易墮入網上情緣騙案外,受害人同樣不乏男性,他們通常會墮入假援交騙案。在此類騙案中,騙徒通常佯裝來港女留學生,以奪人眼球的豔麗照片在WeChat等社交平台找尋“獵物”,引誘受害人進行所謂性交易,實則用盡各種藉口在“正式交易”前騙取受害人的財產。

電郵騙案“橋唔怕舊”

勒索軟件臭名昭著

俗話說:“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電子郵件騙案雖然較為傳統,詐騙手法也萬變不離其宗,但至今仍有很多人繼續上當受騙。

警方透露,除了過往的廣撒魚網、隨機發送釣魚電郵之外,目前騙徒最新的犯案手法是瞄準網絡安全意識較為薄弱的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例如,在一宗電郵騙案中,騙徒發出一封釣魚電郵,盜取了一位本地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電郵帳戶。在該管理人員休假期間,騙徒假扮此人員,透過盜取的電子郵件帳戶向公司其他員工發出虛假指令,訛稱需要匯款至海外生意伙伴,指示員工將指定款項存入某銀行帳戶。下屬員工因不願打擾高層人員休假,通常會在沒有確認寄件者真實身分的情況下,就按照指示行動,最終造成公司的財產損失。

而近年搭配電子郵件進行傳播的勒索軟件同樣讓不少人頭痛。許多受害者通常會收到來歷不明的電子郵件,郵件內附有惡意程式,惡意程式一旦被啟動後,電腦上的個人檔案會不斷被加密。同時,電腦會彈出視窗,提示受害人支付贖金以解密檔案。勒索軟件在2017至2018年相當流行,本地兩家知名旅行社曾於2017年底及2018年初分別遭勒索軟件感染並被索取金錢;甚至連衞生署轄下三個單位的電腦也曾在2018年年中相繼“中招”,好在相關檔案已提前做好備份,加密的檔案沒有儲存涉及個人的機密資料,事件也沒有造成資料外洩。

詐騙案例層出不窮 知己知彼防患未然——香港騙案新動向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2017年7月20日正式投入運作(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看準用戶貪快貪平心態

網上購物騙案“異軍突起”

除了上述的三種主流騙案類型,在科技罪案領域中,網上購物騙案也佔據顯眼位置。2018年首11個月,網上購物騙案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多,涉案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

在此類騙案中,騙徒看準消費者針對某些商品“貪快、貪便宜”的心態,透過網絡拍賣平台、即時通訊軟件、網上討論區等渠道佯裝售賣較為搶手的電子產品、演唱會門票、遊戲點數卡、日用品及名貴服飾等貨品,受害者在付款後無法收到貨物,或者收到假貨,並無法再度聯絡騙徒。

過往網上購物騙案的被捕人士中不乏年輕人,甚至有兩名15歲的中學生。他們去年在網絡社交平台訛稱出售足球相關用品,在受害人付款後,他們未有按約定發貨,並切斷與受害人的一切聯繫,涉及金額數百港元。

防範詐騙有章可循

仔細核查避免損失

沒有人希望自己遭受財產損失,若要避免自己不幸成為上述諸多類型騙案的受害者,其實並不是無章可循。綜覽各騙案的細節,不難發現,受害者都沒有在確認騙徒真實身分的情況下,便貿然行動。對此,警方也曾在眾多場合多次向市民宣傳防範詐騙的方法。

針對社交媒體騙案中,即時通訊軟件帳號被劫持的案例,警方推薦用戶採用“雙步驟認證法”以有效防範攻擊。在這一認證方法中,即時通訊軟件除了要求用戶提供驗證碼之外,用戶還需提供額外的驗證信息才能成功登入。而當“網上情緣”降臨到自己身上時,用戶不能輕易相信他人提供的資料;看似完美的網絡“情人”,使用的可能是假照片。對此,用戶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以圖搜尋”功能,以確認照片的真實來源。此外,用戶不能輕易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財務狀況;在做出匯款前,一定要確認對方的身分。

倘若收到釣魚電子郵件,用户在將個人資料及信息公開給別人之前,一定要再三確認對方身分的真偽,以及核查郵件中所提供的網絡鏈結是否為指定機構的官方網站。而針對勒索軟件,警方提醒市民在發現電腦受到病毒感染後,一定要立即斷開網絡,並收集證據報警求助。

另外,當市民懷疑自己受騙,或者發現他們的親友可能上當受騙時,更可求助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的諮詢熱線,以減少被騙後的財產損失。詐騙案例層出不窮 知己知彼防患未然——香港騙案新動向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