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氣虛體質春季如何養生?
春季
桃紅柳綠,春光明媚,如沐春風,又是一年春來到!但隨著春天氣候漸暖,人們常常會會感到困倦疲乏、頭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有“春眠不覺曉”之感,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春困”,從中醫角度來說就是氣虛的表現,容易春困的人,常常是氣虛體質。一年之計在於春,氣虛體質的人在春季應該如何養生呢?
文◎彭波
什麼是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是指人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氣化生不足的體質,簡單說就是人的氣力不足,體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運動便有疲勞之感,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較低下,這些症狀就是人體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
通常表現為:說話聲音低微,形體比較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常感覺有氣短,不想說話;沒有精神,身體疲倦,全身乏力;經常容易出汗,稍運動後出汗會加重;舌邊會有牙齒痕。
氣虛體質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 心情不舒暢,經常不開心。
2. 早產、餵養不當、母親懷孕時營養不足。
3. 長期過度用腦,勞傷心思。
4. 重體力勞動者或者是職業運動員。
5. 長期節食。
6. 喜歡吃生冷寒涼食物及肥甘厚膩和缺乏運動。
7. 大病、久病之後。
春天的天氣變化最為反復無常,使人出現種種不適,患上種種疾病,因此,春天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應注意保健養生。
1. 春風防變
春風給我們的感覺是很好的,如春風滿面。中醫認為春在五行屬木,在六氣為風。風為春季的主氣。風邪是春季疾病的主要因素,春季多風,同時風為百病之長,風性善行而數變。風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也是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可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因此在多風的春天,天氣變化最為反復無常,要防止風邪致病。正如一首詩云:“春風春雨有時好,春風春雨有時惡。沒有春風花不開,春風又將花吹落。”
2. 春溫養陽
中醫認為春溫、夏熱。春天是一個寒氣消退,陽氣升發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聚集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陽氣蒸騰于外,形成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生理狀態,應該注重體內陽氣的保養和維護。在春季,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出現畏寒、四肢發冷的症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天,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一環,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去春遊。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鬱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也可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
3. 春應養肝
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喜暢達疏泄而惡抑鬱。所以,養肝首要一條是調理情志。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進,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
春天應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另外,春季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對脾胃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春季養生藥膳
杞棗雞蛋湯
材料:枸杞30g,紅棗10 枚,雞蛋2 隻。
製法:將枸杞洗淨,紅棗洗淨去核,一起放於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燒開後,加入雞蛋煮熟,調味即可。
功效:補肝腎、健脾胃、滋陰潤燥、養血除煩。
回春燉盅
材料:桑葚子、枸杞子、紅棗各30g,女貞子20g,柏子仁15g,菟絲子、覆盆子各10g,雞腰子20 個,老薑3 片,蔥3 段,米酒、鹽適量。
製法:紅棗去核,藥湯備用。雞腰子洗淨,入開水汆燙,隨即撈起,洗淨瀝乾。藥材洗乾淨,加水6 杯,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湯汁剩約2杯,去渣。燉盅入紅棗、雞腰子、調料及藥湯,加蓋入鍋蒸至熟透(約20 分鐘)即可。
功效:養心安神,補腎益精。
參芪薏米粥
材料:黨參15g、北芪15g、炒薏米30g、淮山20g、大米100g。
製法:將藥材洗淨,一起放於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粥成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疏肝。
彭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國際
藥膳食療協會執委。
編輯:李倩妍
校對: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