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順應四時 調形養神

《黃帝內經》是古人留下的珍貴寶藏,奠定了中醫理論系統的發展,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其中《四氣調神大論》一篇,論述四時的特點,調攝形體及養護精神的原則大要,非常值得一讀。

文@梁煒琦(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推廣學會)

指導顧問:吳梓新醫師

關於《四氣調神大論》的篇名,當中“四氣”是指四時春、夏、秋、冬之氣。各因四時天地陰陽氣的變化,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性。而“調神”則是指調理人的形體及情志,能使生命力很好地彰顯出來。高士宗在《素問直解》云:“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而吳昆在其所著的《素問吳注》亦云:“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意指此篇教人如何順應四時之氣調形養神,以調五藏六腑,這是貫徹中醫“治未病”的精神,有預防保健之義。

【養生】順應四時 調形養神

自然四時的生長收藏

四時各具特點,因陰陽氣之變,而有生長收藏之性。春氣是以升發、生機蓬勃的表現為主,篇中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萬物生發,啟故從新,故為發陳。天地煥發生機,萬物皆欣欣向榮,萬象更新。夏氣則是以生長、繁茂盛放的表現為主,篇中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以萬物茂盛、華秀,故為蕃秀。天地陰陽之氣相交,陽氣施化而陰氣堅成,花開結果。秋氣是以收斂、肅降的表現為主,篇中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花實已成,而萬物容狀平定,故為容平。秋風勁急,而物色清明,大地明淨。冬氣是以收藏、伏匿的表現為主,篇中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以天寒地凍,萬物潛藏,故為閉藏。天地之陽氣皆閉藏起來,水結成冰,地則凍裂。

【養生】順應四時 調形養神

順應四時調攝形體

人應按四時之氣的不同特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調整個人的生活起居,達致保養形體的效果。

春天的時候,可以順應春氣生發的特性,舒展身體,多往室外走動。做一些伸展的運動,例如拉筋、八段錦、太極等,伸展軀體。夏天則順應夏氣繁盛的特性,保護身體旺盛滋長的狀態,不要厭惡外面炎熱,往外走走以使陽氣得以宣散,但同時注意補充水份,避免汗津大量流失。秋天可應其收斂的特性,適時回避勁急的秋風,亦因應秋燥而適度吃滋潤的食物。冬天則應其閉藏的特性,多處室內取暖,避免大汗出,令腠理開泄,而使潛藏的陽氣散失。

【養生】順應四時 調形養神

因應四時養護精神

人亦應按四時不同的特性,調節自己的情志,養護精神。春天時,可順應陽氣的生發,使自己的情志愉快,心情舒暢,如同陽氣宣散的狀態,要使精神放鬆。夏天時,則順應陽氣盛於外的狀態,使精神煥發,但不要動怒,亦不因外面的炎熱而產生厭惡之情,盡量使心境平靜。秋天時,要使神志平靜安定,以緩秋氣的肅殺,亦可以順應秋氣收斂的特性,使神氣內斂含蓄,勿使志意外馳。冬天則要應陽氣潛藏的特性,要使志意潛藏而不向外顯露,如魚兒深藏、鳥獸埋伏般。

因此,人應按四時的變化調形養神,以保持健康,如同篇中所云:“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要待生病時才去治療,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去進行調節,此為中醫的大智慧。

知識鏈接

《四氣調神大論》春季攝生法則原文及譯文

原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譯文: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推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髮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變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編輯:李倩妍

校對: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