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仁濟世 創科“解難” ——訪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馮卓能
仁濟醫院是香港六大慈善機構之一,除醫療、慈善外,教育亦是服務重點。其中,創科教育是仁濟教育特色之一。現任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馮卓能服務仁濟教育多年,或許出於做電子產品開發的專業擅長與熱情,他對創科教育頗具心得,亦從創意、教學理念,到鼓勵式管理氛圍,再到陪學生通宵做項目等等,躬親仁濟創科教育,使仁濟教育在這一領域發展至全港頗具代表性的地位。
文|本刊記者 周馬麗
馮卓能(本刊記者 周馬麗 攝)
仁濟教育因材施教
屢創特色項目
本刊記者:您現任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並從2015年就出任仁濟醫院董事局教育委員會主席,多年來也一直關注教育事務、積極推廣教育工作。請您介紹一下仁濟教育服務的主要特色和亮點?
馮卓能:仁濟共有23間學校,包括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學校分布在全港不同地區。仁濟的教育宗旨是“尊仁濟世”,各校也秉持用愛辦校,讓校園充滿愛心。這是仁濟教育和仁濟校園的主要氣氛。仁濟教育服務特別關注德育及公民教育,即教給學生公民意識、愛港愛國。仁濟很早就提出了這個理念,並在21年前就設立了一個全港性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獎勵計劃,這在仁濟51年的年輕歷史中,猶見重視。
與此同時,除了一般性學業教育外,仁濟中、小、幼的每所學校會根據該校學生和所在校區的需要,因材施教,形成各校特色,儘量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學界來講,仁濟教育在這個方面可以說很有特點。比如院屬董之英紀念中學開設校本“創藝大道”課程,教學生拍攝電影。2015年,該校邀請明星和學生、老師一起,拍攝製作學界電影《回到起步時》,並於2016年上映。這部電影與平時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一樣,時長2小時,是對外售票的真正電影。該校也是全港唯一一所學生拍攝的電影能夠在各大熒幕放映的學校。還有院屬學校開設足球計劃,訓練一些學生成為職業運動員;以及建立“創科校園”、創客空間,參與創科展覽活動、編寫STEM課程等多個特色。仁濟也重視通過多種活動豐富學生閱歷,很快也將有許多和粵港澳大灣區學校交流的活動。
本刊記者:創科教育是仁濟教育的特色之一。仁濟推廣創科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什麼?主要有哪些成果?
馮卓能:在創科教育方面,仁濟可以說是開創了一些“先河”,包括創辦創新發明大賽。這個大賽今年是第六年舉辦,初期只有幾十所參賽學校,現在已發展為國際性比賽,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及台灣地區的學校都會參加,參賽作品也達到600多件。評審委員會也是邀請數碼港或政府科技相關部門的高層組成。開設STEM相關課程方面,仁濟院屬學校也走在前列。香港特區教育局近幾年開始推廣STEM,而仁濟院屬靚次伯紀念中學在更早些時候,已經開設了一個科目叫做設計與科技(Design&Technology,D&T),融入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元素,後來逐漸變革成“創客空間”(Makerspace)項目。該校也成為全港第一個在學界將創客概念融入課程發展的中學。去年,教育局邀請4、5間創科教育樣板學校向全港STEM或D&T科的中小學老師做分享會,靚次伯紀念中學就是樣板學校之一。該校的那一場分享會非常火爆、坐滿了人。之前該校也已經在教育局分享了許多場,教育局還會讓一些學校直接到該校學習經驗。STEM教育方面,現在許多同行學校都做得很好,但靚次伯紀念中學仍很有代表性,原創項目很多。
仁濟重視創科教育經驗的分享。我長期擔任靚次伯紀念中學學校校監,並創辦了創客空間這個項目。作為校監和創客空間創辦人,我帶老師們出去做分享時,就對老師們說,做分享就要毫無保留。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各校能夠百花齊放。創客空間的口號也是“Dream it,make it,share it.(有梦想、去實現、去分享。)”
鼓勵“解難”
“不懈改進就會成功”
本刊記者:可否講一個您印象深刻的與創新科技教育相關的事例?
馮卓能:2017年底,我和靚次伯紀念中學創客空間項目的老師學生們受邀帶著路軌項目參加深圳製匯節。這個路軌項目是一個互動活动,使用到的路軌和小車模型都是學校學生和老師用木材和其他輔助材料自己動手製作的。
参与互動的學生們可以選擇各自的小車模型,放在路軌上滑行,目的是通過不斷對小車進行改進,使小車速度越來越快,跑完全程的耗時越來越短。每輛車都有單獨的條碼,我們還安置了能够記錄小车條碼和速度的電腦傳感器,可以顯示每輛小車每次滑行的時長。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思考如何讓小車速度更快,以及進行相應的手動修改,學生們的思考能夠得到促進,比如如何將勢能動能的轉化和摩擦力等物理知識運用其中等等。路軌的高度、長度等所需數據也一應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足以計算出進行改進需要的數據。
這個實驗裡面,經常是每輛車在最開始的十次左右都無法滑完全程,電腦都無法檢測到完成整段路軌;隨後,經過學生自己的調整,逐漸改進到可以完成整段路線;再從走完全程需要15秒,改進到8秒、7秒,再繼續進步到6秒、5秒。這些進步都可以通過電腦數據記錄看到。而大約改進到5秒左右時,就會發現越改良這輛車,速度反而越慢。直到這個階段渡過之後才會繼續越改越快。這個項目結束展覽時,最快的記錄是3秒多。而根據電腦記錄,這輛最快的小車一共被試滑了五、六十次,也就是說,負責這個小車的這名學生不懈地調試了這麼多次,足見學生的毅力和興趣。
從教育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成功的模式:人們不會一開始就成功,中間會有失敗,失敗了就改進;雖然中途有可能越改越差,但不懈地改進就會成功。當天我們電腦記錄下的每輛車的數據,都體現了這個模式。我相信project-based learning,從項目中學習。在一個項目中,遇到難題,如何用現有的知識去解決它,學會“解難”,是不容易的。
2017年11月10日—12日,靚次伯紀念中學的老師學生帶著互動路軌測速項目參加深圳制匯節·創科交流會。圖為參與者關注小車路軌上滑行情況(圖:靚次伯紀念中學網站)
創科教育不必拘泥科技含量
激發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本刊記者:您對這些年從事STEM教育有怎樣的心得體會?
馮卓能:我認為跨學科學習,未必包含很先進的科技才算。創新發明其實是鼓勵學生去“解難”,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自己動手做一些小設備解決生活方面的小難題,都應算是跨學科協作。比如美術科就可以和家政科合作,教學生用現有科技做一個曲奇餅模,喜歡什麼樣的餅模就自己動手做出來。所以很多範疇都應該算作STEM教育。科學也不一定只能是軟件編程、3D打印、物理模型等技術科學,生物等許多其他知識也是科學。其實許多人並不知道珊瑚為了適應不同的水流會自己“走”,也不知道珊瑚被切開後,它會自己修復、把傷口包上。所以學校老師們做了一個深海魚缸,放入這些珊瑚,讓學生去觀察、去做實驗。
好的老師會對STEM課程的推動和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深海魚缸這個想法就是一位教綜合科學科的老師提出的。我們還有一位老師,為了便於教學,找了一個跳蚤的立體模型,然後又找到其他科老師借3D打印機,打印出一個放大一百倍的立體模型。
有了好老師之後,為他們提供一個支持他們實現想法的氛圍也很重要。在我們學校裡,如果老師申請做的事和STEM有關的,我們儘量支持。絕大部分申請都獲得了支持。最重要的是,如果申請被批准,卻沒做出結果,學校不會追究,寫份失敗原因和總結報告就可以了。希望以此讓老師能安心採購、安心做實驗。但是目前為止那麼多個項目都沒失敗過,老師們寫得出來都做得到。
另外,做STEM不必太擔憂資金的問題。仁濟也不是很富裕的辦學團體,但是我會鼓勵學校,做STEM這些事,“平有平做,貴有貴做”。有些教具,用好多錢買現成的東西回來也可以,但用很便宜的方法也可以做到同樣的效果。所以雖然我們對物資都很審慎地使用,但效果都非常不錯。另一個我個人的做法是,做管理層真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會陪老師學生做項目,我們作為一個團隊,甚至會一起熬通宵,有種團隊的感覺。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