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未來有希望 使命更光榮
紫荊網(記者 魏東升 高峰 王昊 趙珊 莊蕾 馮琳)3月15日北京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閉幕。自此,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結束了今年的兩會之行,帶著新的責任踏上又一年的履職之路。回顧過去一年來的履職經歷、體會兩會帶來的思考感悟、展望未來的責任擔當,他們感悟良多。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我們回去之後,定會把會議精神跟大家分享,並且要落實好會議精神。今後香港應藉大灣區發展契機,跟其他廣東的九個城市,還有澳門一起精誠合作,共同發展。

《外商投資法》已經有近30年沒有修改,這本是一件早就應該被提上日程的工作,今年修改了《外商投資法》,但依然有比如郵寄服務、電影製作等方面不能投資,這些或許也應該適當開放。

我很高興看到,國家致力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希望藉此機會可以更好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加速灣區內港澳青年的互動和流動,加強學業、就業、創業支持,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回港後我計劃向大家宣講兩會精神,分享國家最新發展情況,並會組織年輕人返內地考察交流,促進兩地融合發展。聆聽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見,務求盡快落實達致雙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我未來會更積極地助力粵港澳三地間的溝通,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同時也為香港市民在國家和香港發展的過程中有更多幸福貢獻力量。

盡心履職是我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所堅持的信念。 透過兩會、考察調研、專題講座等履職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國家對改革開放懷著堅定的決心。在這創造奇跡的歷程中,香港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未來一年裡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助力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條路上,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内地在這方面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吸收香港經驗,自己也將在青少年擇業就業、職業培訓等方面做更多工作。

本人作為港區人大代表,內地與香港的橋樑,必定盡力反映民心民意,與港人一起以創新思維,共建新時代的粵港澳大灣區及香港,努力促成利民便民的大灣區具體措施,讓港人一起實際分享國家繁榮富強。

未來一年裡,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將整個大灣區緊密聯繫在一起。港澳和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制度不同,文化上也有差異。我希望可以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在各方面推動大灣區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中央推出的各項政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融合,加快人才、信息流、資金流的流通,如果進一步放寬向港資金融機構發牌,將有助鼓勵香港金融人才、企業赴内地發展,有利大灣區的整體融合。

很多港區人大代表都有在國外生活的經驗。現在中美關係比較緊張,更需要走到美國民間,講好中國故事。未來幾年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就是中美關係,由港人來講中國故事會更加有說服力。

這次全國兩會很成功。未來我一定會更加積極的建言獻策,就我自己來說,會更多的聚焦經濟、民生等方面,特別是有關於大灣區的醫療建設的相關內容。金融方面我也會多做一些研究,多提建議。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都能為香港帶來很多新機遇。接下來將繼續就香港將如何配合好國家的發展,特別是如何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面建言獻策。

新一年的履職計劃,一個是要積極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向海內外介紹自己的企業如何借“一帶一路”東風“走出去”。另一個就是希望可以為灣區內的年輕人創造一個就業創業的高新科技平台。
編輯:李博揚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