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之外的環保 光大國際行政總裁王天義談環保產業前景
作為“地球一小時”活動的首席贊助機構,今年是光大國際環保公益基金第6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雖然以“熄燈一小時”為出發點,但“地球一小時”活動的真正意義其實在於一小時之外: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並激發人們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感。這些理念與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國際”)的企業使命不謀而合。
“地球一小時2019”將於3月30日舉行,光大國際行政總裁王天義接受本刊記者專訪,闡述了自己對此活動意義的理解,並分析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景。
文|本刊記者 羅影
環保行業的黃金時代
轉型環保16年來,光大國際以“情繫生態環境,築夢美麗中國”為企業使命,現已發展為中國乃至亞洲環保行業的領軍企業、世界知名的生態環境集團。在王天義看來,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的利好因素正將中國的環保產業帶入“黃金時代”,並造就了光大國際這樣的業內翹楚。
在王天義看來,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的利好因素正將中國的環保產業帶入“黃金時代”
首先,在政策層面,“國策成就企業”。改革開放大幕剛剛開啟之時,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要解決溫飽問題,發展是硬道理,那時候沒有“生態”的概念,資源環境更多是被作為代價,用來換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如今,中國式發展強調的不再是“高速增長”、而是“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被寫進十九大報告;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污染防治攻堅戰被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之下,“十一五”期間中國的環保市場規模約2萬多億(人民幣,下同),“十二五”翻番達到4萬多億,“十三五”期間則有望超過17萬億。
其次,在市場層面,“良幣驅逐劣幣”效應初顯。劣幣企業將因排放標準提高、環保督察趨嚴等環境因素而難以生存,他們不僅在理念、技術、實力等方面落後,更無法準確領悟“政府實現物有所值,企業獲得合理回報,社會服務得以提升”的PPP模式真諦。而良幣企業將會乘勢而起,得到空前的發展機會。
作為亞洲最大的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光大國際自主研發生產垃圾焚燒發電核心裝備,包括焚燒爐、煙氣淨化系統和滲濾液處理系統,不僅是中國垃圾發電行業的主要供應商,其產品還出口到印度、非洲、越南等國家和地區。
王天義告訴本刊記者,最早期公司的設備主要從歐洲進口,但中國垃圾“高水分、高灰分、低熱值、混合垃圾不分類”等特點,令歐洲引進的設備出現“水土不服”,公司遂形成了“自主研發為主+引進技術+產學研合作”的技術發展路線,研製開發了全系列國產優質成套設備,解決了進口設備不能完全適用中國垃圾焚燒的難題。光大國際自主研發制造的750噸、850噸的垃圾焚燒爐已連續兩次填補國內空白,現正攻克1,000噸大型焚燒爐的技術難關。
破解鄰避效應 讓環保融入生活
環保企業經常要應對鄰避效應的問題。所謂鄰避效應,是指人們會本能地選擇遠離諸如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公共廁所等“厭惡性公共設施”,反對將這些設施建在自家附近。
光大國際秉承“創造更好投資價值,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企業追求,在為股東創造投資價值的同時,不忘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尤其在破解鄰避效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超低排放,光大國際旗下的垃圾發電、污水處理、危廢處置、生物質綜合利用等業務領域的環保設施,不但主動接受政府部門和公眾的監督,旗下項目合共吸引了上百萬人次前往參觀。參觀者有中小學生,有小區居民,有新聞媒體,有投資者,也有政府官員。看垃圾如何變廢為寶,看污水如何被處理成飲用水,不但能讓參觀者從中感受到環保的魅力,同時也有助於環保產業得到政府重視、得到社會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光大國際旗下的常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坐落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2008年11月投產。這個10年前興建的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距居民最近的的垃圾發電廠,王天義介紹道,“當地是先有垃圾發電項目,後有房地產建設,現在附近不但有大型社區,還有大型超市、商業廣場、酒店,連常州市經濟重鎮遙觀鎮政府距該垃圾焚燒發電廠也只有1公里左右。”項目不但不被社區居民排斥,“旁邊的房價還挺高”。事實上,這家有著彩繪外牆和景觀湖的垃圾發電廠,多次被評為工業旅遊示範點,一些旅行社甚至將其納入旅遊路線。
在100多個垃圾發電項目的籌備、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光大國際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近零排放、追求卓越”的經營理念,堅持“四個經得起”:經得起看(花園式環境)、經得起聞(沒有異味)、經得起聽(沒有噪音)、經得起測(嚴格檢測達標排放)。在王天義看來,光大國際是破解鄰避效應最好的企業,也是鄰避效應的受益者,“正是因為鄰避效應帶來的高門檻,其他企業可能會望而卻步,卻給了光大國際這樣的企業更多的機會。”
光大國際是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HKSE:0257),旗下另有新加坡上市的光大水務(SGX:U9E)及港交所上市的光大綠色環保(HKSE:1257)。環保行業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是暴利行業,即便如此,公司的大股東𥚃還是有很多全球知名的機構投資者,王天義認為,“長期、穩健、可持續”應該是他們的投資訴求:“一家好企業的目標不應該是單一的,在追求長期、穩定、合理回報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他眼中,做企業的最高境界是“三贏”:企業賺了錢、政府省了錢、老百姓受了益。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