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2019年中國經濟將繼續穩定發展
2018年世界經濟增長前高後低,上半年增長勢頭良好,但是下半年明顯放緩,未來兩年將延續放緩趨勢。世界經濟中“黑天鵝”事件頻發,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政策變化,國際石油價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劇烈震蕩,跨國直接投資負增長,全球外貿增速放緩,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經營業績急劇滑坡,致使投資人蒙受了巨大損失。不久前,IMF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預期下調至3.5%,而去年是3.7%;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5%,而去年是2.9%。與此同時,IMF還下調了歐洲、日本、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市場對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仍表現得信心不足。
文|北京 徐洪才
徐洪才
2018年中國經濟
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相比之下,2018年中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而且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特別是有幾個標誌性經濟指標值得稱道:一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首次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二是人均收入首次達到1萬美元,三是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四是外匯儲備始終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這些成績確實是來之不易。2018年,中國GDP增長了6.6%,但也呈現逐季回落的趨勢。即便如此,中國仍然為世界貢獻了30%左右的新增GDP,仍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增長引擎。
總體來看,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預期2019年中國GDP增長6.3%,2020年增長6.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是大概率事件。第二,物價保持穩定,2018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平均增長2.1%,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大體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第三,就業形勢良好,連續6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300萬個。第四,國際收支趨于平衡,貿易順差收窄,沒有發生大規模資金外流,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DI)都保持穩定增長,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相對穩定。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投資結構優化,2018年生態環保和農業投資分別增長了43.0%和15.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2%,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9.7%。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得到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了18.6個百分點。綠色發展扎實推進,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3.1%。
2018年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圖為上海洋山港第四期工程
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從國際環境來看,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政策充滿不確定性。隨著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以及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環保標準提高,一些低端製造業開始向周邊國家轉移。近年來,中國外貿順差逐年收窄,2018年外貿順差創下歷史新低,只有3,500億美元,未來可能還會下降,這與當前國際大環境密切相關。從內部情况來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國內投資增長乏力,很難再依靠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居民消費增長也不給力。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等傳統消費增長疲弱,一綫城市高房價擠壓了居民消費,旅游、文化、信息、養老、健康、體育消費等新興消費增長加快,但在經濟中所佔份額仍然偏低。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明顯上升,但是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培育仍需要時間,製造業大而不强和科技整體水平偏低的問題依然突出。過去幾年,雖然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綫,總體保持金融穩定,但是一些局部性金融風險有所顯現,如P2P平台崩盤、企業債券違約和股票市場震蕩,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得到鞏固。圖為中國消費者購買進口香水(圖:視覺中國)
2019年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
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已經吹響。新年伊始,我們既感受到了來自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也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改革創新氣息。中國經濟發展具備一系列有利條件:中國政治穩定,政策有連續性和靈活性;國內需求相對穩定,隨著人均收入增長,老百姓多樣性消費需求增加,市場空間巨大;創新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初步顯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勢頭良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强,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釋放新一輪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紅利。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高層决策者針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已經確定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基調和方向,對中國經濟政策做了調整,各項措施可望形成合力。
宏觀調控不斷創新和完善。首先,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一方面降費减稅,包括减低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特別是降低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讓它們輕裝上陣,同時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成本。2018年底,中國進口關稅已從9.8%下降到7.5%,預計未來還會下調。另一方面擴大投資,財政赤字可能會從去年2.6%的水平提升到3%,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從人民幣1.6萬億元擴大到2萬億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進而促進互聯互通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其次,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鬆緊適度,防止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打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防控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第三,結構性改革政策聚焦建立和培育新的體制機制。2018年6月份,中國修訂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12月份又出台了《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並計劃在2019年3月份實施“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通過這些舉措,將市場能做的事情都交給市場去做,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彌補市場功能的缺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圖為河北樂亭經濟開發區一家新型建材製造企業的工人在清點準備出廠的產品(圖:新華社)
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國資和國企改革思路作出重要調整,將從過去“管人、管事、管企業”轉向“管資本”,即重點關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擴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範圍,打破壟斷,鼓勵競爭,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逐漸發揮民營資本積極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國有企業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調動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特別是要保護民營企業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在財稅改革方面,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科學劃分財權和事權,建立現代財稅體制,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降低政府運營成本。在金融改革方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大型金融機構要實現戰略轉型,加强內部風險控制和提高風險定價能力,以適應金融機構綜合經營趨勢和擴大金融開放形勢。鼓勵發展民營銀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最有發展潜力的地方是城鄉結合部。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城鄉之間生產要素雙向有序流動的機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通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新技術成果應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從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向現代化農業轉變,通過培育新的產業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帶動城鎮化發展。隨著大量農民轉化為市民,中國居民的消費增長還有巨大潜力。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一個開放性國際合作平台。圖為160輛進口汽車搭載中歐班列“長安號”整車進口專列抵達西安港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圖:新華社)
展望2019年,一季度的困難可能大一點,但是下半年中國經濟將趨于穩定。預計全年經濟增速保持在6.0%至6.5%之間;CPI漲幅在2.2%左右;新增加城鎮就業崗位1,300萬個。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緩中趨穩,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左右。進出口增長放緩,外貿順差收窄,預計約為3,000億美元,但是貿易結構趨于優化,外貿企業競爭力增强。財政政策更加積極,預計减稅降費大約2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基建投資大約2萬億元人民幣。貨幣政策邊際上略有寬鬆,預計廣義貨幣M2增長9.0%左右,人民幣貸款增長10%左右,名義利率保持不變,到2019年底1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維持在7.0以內。總的來說,未來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今年中國還將召開第二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基於“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國際社會提供的一個開放性國際合作平台,越來越多的參與國家從中受益。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層次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