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全國政協記者會首秀:工作好不好要讓政協給評價
紫荊網(記者 馮琳)3月10日北京報道,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政協委員談新時代政協履職”主題記者會。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首次亮相政協記者會,引發場內外持續關注。
本場記者會於上午8點45分開始,7點30分左右就有大批記者早早進入會場爭搶前排座位。不少女記者更紛紛議論,“終於要見到霍啟剛本人啦。”“聽說他比電視上看到得更萌更可愛!”
記者會開始後,霍啟剛隨即成為場內記者鏡頭的“寵兒”。當天有5位政協委員答問,整場記者會共提出9個問題,其中霍啟剛1人就回答了2個問題。
發言時,霍啟剛始終面帶微笑、自信自若,保持了一貫的紳士姿態。他流利地以普通話作答,絲毫沒有緊張感。
談大灣區不再是“北上”而是家的擴大、延伸
有記者提問霍啟剛,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青年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霍啟剛回答道,今年的“兩會”,尤其是香港的委員、廣東的委員討論最多的就是大灣區建設,來“兩會”之前,大灣區規劃綱要也剛剛公布。那天韓正副總理接見香港代表團的時候提了一個數據,說大灣區的新聞出來以後,他們對全球報導進行了大數據收集,其中98.7%的報導都是正面看待大灣區建設的。
“我覺得這對大灣區來講是個非常好的開頭,也是對香港青年的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霍啟剛說。 “我也作了一些調研,看了一些報導,以下有一些具體的研究,我覺得有參考價值。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指數,尤其是針對香港年輕人的,是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一個報告。”
第一個問題,問一下年輕人,你聽過大灣區嗎?聽過的、知道的有56%,其實比2017年上升了不少。你問他們是哪裡聽到的,主要的渠道是什麼?是電視,政府的宣傳、社交媒體等等。這說明一點,大家是知道大灣區的,但是也說明一個問題,他們的理解還是比較片面,可能留在表面的層次。
第二個問題,香港年輕人對大灣區發展的理念覺得怎麼樣,大家認不認同這個大灣區的發展?認同和一般認同的高達83%,不認同的僅有12%。但是再細地往下看,顯示出兩個問題,一般認同的也到57%,說明其實認同感有待提升。更細一點,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年輕人,認同感越來越高,這可以說明,其實提升教育在以後大灣區的建設裡面是可以起到非常高的作用的。
第三個問題,大灣區的發展會給香港年輕人帶來機遇嗎?一般是認同的,認同44%,一般認同42%,佔了其中絕大部分。霍啟剛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這不光是他自己說,青年人也覺得給他們帶來一些機遇。但是這也反映了大灣區建設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從政策、措施著手,增加香港年輕人大灣區的機遇,也是真正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第四個問題,大家對大灣區有信心,覺得有機遇,但是你會不會願意在大灣區裡面求學、居住、創業、就業呢?求學、就業、創業、居住,願意的暫時不太多,16%、23%、20%、21%的數字,不願意的還是居多。這就說明一點,可能現在對於大灣區長期發展還是有顧慮的,反映在後面還有很多工作去做。當然,這是綱要和八條措施出來之前,現在可能會較高,但還是值得重視。
霍啟剛總結道,簡單講香港青年人都知道大灣區的發展,一般也是認同大灣區的,同意大灣區潛在的就業創業機會較多,有利於提升他們的競爭力,有發展的機遇,還有大灣區的成本比較低,市場空間比較廣,一般是認同的。但是他們不想去的原因主要是什麼呢?主要是他們對內地的環境不熟悉,他們缺少人脈網絡,他們可能跟家人朋友分離的比較遠,擔心內地的生活不習慣等等。他認為,這些不習慣還是來自不透徹的了解。
霍啟剛表示,大灣區的規劃一直到2035年,關於在未來如何幫助建設大灣區的發展,他提了三個主要的方向。
第一,建設才剛剛開始,我們不用著急,要把基本功做好,要把基礎建設好。建立青年人對國家、對大灣區的信心,這個可以從香港開始做。去年我們遇到多少年少遇的挑戰,來之前,很多委員都有個疑問,現在情況這麼複雜,中國未來怎麼走呢?我們的信心何來呢?其實報告裡面提到很多經濟、民生,尤其是青年人發展的教育、培訓等等創新策略,給了我們非常好的信心,以後穩步發展,未來是帶來希望的。
第二,來自制度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打硬仗,沒有什麼是不能過去的。這兩個消息,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香港所有的政協委員帶給年輕人,真的要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好大灣區的故事,這是最基本的。他們有信心,才願意去闖,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有危就有機,大灣區對他們來講就是個機遇。韓正副總理多次強調,大灣區的規劃是以人為本,尤其是先聽了港澳人士尤其青年人的聲音,以他們為中心。所以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這個國家是願意為他們投資的。這種故事給他們樹立信心,是最基本我們回去要做的。
另外,要改變他們的心態。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這一點很重要,要跟港澳青年人說的是“一國兩制”實踐的創新。其實中央用了很長時間謀劃大灣區的建設,也是分了兩步走,先聽了香港、澳門年輕人的意見,凸顯了中央對香港、澳門年輕人在大灣區規劃裡面的地位。
霍啟剛還舉例說,他很不想以後用“北上”的詞去形容大灣區,這給人的感覺好像很遠。香港人經常開玩笑,深圳往北的都是北方,我們必須改變這個概念,不是“北上”的概念,只不過是一個家的擴大,一個家的延伸。
第三,真的要加深交流,而且要更精準、更高效地舉辦更多交流的活動。但有幾點是必須注意的,一是這種交流活動有了瓶頸的狀態,交流的方式可能不夠創新,年輕人要想一些更吸引的環節。二是交流的效果可能不夠量化,不夠明顯。三是單向的居多,香港去內地的比較多,雙向的比較少。四是交流實習還是暫時集中於所謂的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等居多,江門、肇慶、惠州等等也是大灣區很關鍵的城市,香港年輕人了解還不深,九個城市裡面也有不同的發展步伐,所以怎麼讓香港年輕人更整體的了解也是一個挑戰。
聯結中國體育讓世界體育更上一層樓
又有記者提問霍啟剛,“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您的作業完成得怎麼樣了?另外我們知道,您的父親、祖父,家族幾代人都是新中國體育的參與者、推動者,您本人也和體育有著不解之緣,在履職過程中是否會格外看重體育的作用?做體育和當委員如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霍啟剛回答道,我看這個問題是一分為二,是A和B的問題。 “首先,您讓我自我評價今年做得好不好,這個我就不能自己評價了,要留給政協給我評價,看一年的工作怎麼樣。我簡短地回應一下這一年來,從我自己本身,有哪方面的工作我比較關注,也跟大家說說。”
第一,我覺得離不開提升自己的履職能力,我畢竟是個新委員,去年第一次踏入政協的舞台,所以從自己來講,還有很多上升的空間、學習的空間。我很相信一點,你要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所以除了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還出席委員培訓,去考察調研,出席雙周座談會等等,這樣我自己對國家整體的發展布局策略就有了更完善、更整體的理解。有了全面的理解,才能發揮自己獨有的作用。所以自我提升非常重要。
第二,我也是港澳委員之一,大家可能知道,港澳委員也有另外一個要求,要發揮自己港澳委員雙重的積極作用。我想講一個故事,其中一個作用,在港澳能做的,尤其是我們做青年界別的工作,希望青年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對國家的理解加深,這個工作一直在做。
去年7月,我帶了一個團,150個香港青年人,從深圳出發,到武漢、北京,了解國家發展的策略和國家給予的機遇。我覺得很開心,一路坐高鐵,張明敏在唱歌,也有朋友在火車上面過生日。我想說的是,大家的氣氛非常好,其實了解國家的過程也可以給他們一些新鮮感,有無比的樂趣。所以,希望以後我們在展開兩地交流的活動時,必須更活潑一些,必須更有趣味,必須更符合他們的想法和他們的要求。
第三,一個獨特的經驗,真的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去年有幸隨港澳台僑委員會去土耳其、德國和盧森堡做考察,也有幸在吳為山老師的雕塑面前拍了照,在德國的時候,這是真心難忘。我去之前不理解我去那兒該做什麼,但是去了我就明白了,其實我們是代表了國家,代表了政協,做橋樑的角色,送上祖國的問候,說說我們國家的情況,還有未來發展的一些故事。所以,我很高興,這次在報告上面提到要落實僑務政策,保障海外僑胞和他們的合法權益。這三個故事也是我履職之中比較有亮點的一些故事。
最早我的爺爺霍英東先生,大家談得最多的是奧運重返世界大家庭,那時候也是利用奧運這個渠道去接觸世界,令世界接觸中國,是那樣一個使命。到我父親這一代,可能使命就不一樣,是展示國力,金牌大國,舉辦奧運。我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非常感動,確實有那麼一個國家站起來的感覺。
到了我這一代,第一,我覺得體育肯定是我的使命,一定要薪火相傳下去,一定要參與其中,但是手法一定不一樣。我覺得,新時代使命也是不一樣的。體育強中國就強,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全民體育、全民參與、全民健康。所以體育這個板塊來講,我們可以推動更多的中國自己的體育IP品牌。第二,我們必須做更多的“體育+”的概念,以後體育不光是體育了,是體育+文化,體育+旅遊,體育+教育,體育+科技,這些方面我們希望可以集思廣益,把中國的體育聯結,讓世界體育更上一層樓。
編輯:李博揚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