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看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作用與機遇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五個方面的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及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圍繞以上戰略定位,大灣區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在大灣區建設及國家形成新時代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進程中,香港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並獲得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香港 鄂志寰

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看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作用與機遇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形成新時代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進程中,香港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並獲得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圖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為國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開放型

經濟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第一個戰略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其內涵包括“融入全球市場體系,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在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018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6%,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再度確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及增量均領先於國內其他主要城市群。2018年廣東九市GDP總額達8.1萬億元,港澳地區尚未公布相關數據,估計整個大灣區GDP總量可佔全國的12%左右。以大灣區各城市GDP從2008年到2017年十年平均名義增長率作為基礎進行簡單估算,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可以達15.47萬億元,到2035年可能為52.12萬億元。如果全國名義經濟增長率按年均7%測算,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將佔全國的13.1%,2035年將升至18.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將探索建立並保持合理的協作和分工關係,實現區域要素市場互聯互通。各類要素資源便捷流動將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及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具有“一國兩制”、完全市場化和與國際接軌的經濟制度等優勢,有助於大灣區更好地發揮在內地改革開放中先試先行積累的產業體系完備、創新要素聚集、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較高等綜合優勢,為國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協助大灣區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

前沿科技研發能力

第二個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從全球範圍看,世界級灣區的重要特徵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聚集大量科技企業。粵港澳大灣區以良好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吸引了騰訊、華為、大疆等大批科技企業,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大灣區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及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並初步構建了高端、開放、創新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灣區經濟形態,具備條件吸引和整合全球創新科技的最新資源。未來可以在區域範圍內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近年來,面對保護主義升溫的不利衝擊,香港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下,大力推動多元化經濟發展,簽訂多個雙邊及多邊協議,不斷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地位,保持獨立關稅區的特殊優勢。特區政府著眼長遠,積極採取措施,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在大學研究、再工業化、應用科技等領域投入資源,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將進一步協助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前沿科技研發能力,推動大灣區產業升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

具有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

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看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作用與機遇

香港積極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圖為2018年11月1日,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日本參觀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活動展覽(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第三個戰略定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具備條件發展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投融資基地和境外服務樞紐。

“一帶一路”是國家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從國際範圍看,“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投資推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將逐漸積累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極,長遠而言將改變全球經濟格局。過去五年“一帶一路”圓滿完成總體布局,在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

作為國際服務樞紐,香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香港可發揮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融資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等功能優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為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和配套專業服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一是為“一帶一路”提供專業支援服務,以及全面風險管理服務。香港可發揮在法律及仲裁、會計、人力資源、諮詢、教育和培訓、投資項目評估(盡職調查、政治風險評估)、工程承包、項目管理和推介等專業服務領域的突出優勢,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

二是著力打造“一帶一路”企業運營基地,提升區域輻射能力。在香港設立區域運營平台可以提升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運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及多方溝通能力,以實際行動推動民心相通。

三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積極推動“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協調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始終是粵港澳金融合作的重點,也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發展的核心要素。截至2017年底,廣東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業務量已達13.87萬億元,其中粵港澳跨境人民幣結算佔71.6%。人民幣業務是香港金融市場的核心優勢,是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推手,也是香港服務“一帶一路”金融需求的重要手段。

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攜手推動

創新資本平台建設

第四個戰略定位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廣東九個主要城市與港澳的經濟貿易聯繫將更加緊密,形成大灣區內各類要素流順暢流動的總體格局,增強大灣區利用國際市場和配置資源的綜合能力。

與紐約灣、舊金山灣和東京灣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前提下探討要素市場的互聯互通,資金、人員等資源要素的跨境流動需要政策突破。在國家建設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的總體框架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方面做出前瞻性探索。

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香港可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攜手推動創新資本平台建設,並進而打造共同市場,加快推動灣區經濟發展。

全面快速提升跨境金融聯動機制、

服務品種和服務水平

第五個戰略定位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開通後,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成形,共建優質生活圈是開展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礎。

大灣區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將為灣區金融業帶來更多的個人業務機會,包括銀行貸款、發債、保險、上市集資和財富管理等業務,同時,大灣區金融服務需求更加綜合化和便捷化也要求區內銀行加快服務轉型,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

香港金融業應抓住機會,全面快速提升跨境金融聯動機制、服務品種和服務水平。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框架下,區內銀行可為北上港人提供開戶便利、支付便利、匯兌便利及理財便利等,並為香港居民提供跨境金融便利化服務的方案,推出大灣區主題系列銀行卡服務和跨境繳費服務,區內銀行的服務領域將覆蓋粵港澳三地衣食住行的多元化消費場景,讓大灣區居民輕鬆實現異地繳納水費、學費、物業費、醫療費等。

發揮傳統優勢,推動制度創新,

提升香港經濟增長空間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是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和三大發展極點的重要支撐,既有全球領先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也將逐步形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新優勢,兩大優勢相輔相成,在共同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提升香港經濟的活力。

首先,發揮傳統優勢,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規劃綱要提出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並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這有利於香港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

香港專業服務業高度發達,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集中體現了香港服務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香港金融業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中將發揮積極作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具有堅實的基礎。目前,粵港澳銀行業總資產超過42.7萬億元,銀行存款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均超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12家港資銀行在廣東開設了180多家分支行,粵資銀行在香港擁有80多個營業網點;赴港上市的粵企接近200家,名列各省市之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服務規模不斷上升,廣東跨境人民幣收付約佔全國四分之一。大灣區建設將促進粵港經貿往來以及跨境經濟活動,香港金融業將傳統金融服務的腹地擴至大灣區城市群,區內企業和居民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快速上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業務發展機遇。香港金融業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為灣區先進製造業提供投資和融資服務,提升大灣區產業分工和合作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其次,規劃綱要提出充分發揮香港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等方面具有的優勢;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將為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新的契機。特區政府把握機遇,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全面統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為香港經濟長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從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看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作用與機遇

(作者係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