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本地歷史資源開展歷史教育 規划建设香港三條抗戰文物徑
近年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香港社會層面,大家對在香港加強歷史教育都比過去更為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指出“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我們認為,讓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透過香港歷史了解國家歷史,了解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應該是在香港開展歷史教育比較有效的路徑。
文|香港 劉智鵬 劉蜀永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經過十八天的戰爭,英軍宣告投降。在香港抵抗日本侵略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港九獨立大隊身上。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游擊戰爭中,港九大隊各個中隊勇敢機智地四處出擊,打擊和牽制日軍。港九大隊還參與過營救抗日文化人的秘密大營救和營救盟軍飛行員,並在協助盟軍獲取日軍情報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港九大隊及其影響下的香港民眾抗擊日軍的史跡和遺址是本港珍貴的歷史資源,卻鮮為人知。
沙頭角石涌坳羅家老屋今貌
過去一年多時間,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在新界鄉議局、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和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等機構和團體的參與下,在廣州東縱後人的協助下,收集歷史文獻、實地考察抗戰遺址、訪問親歷者和知情人,提出建立沙頭角、西貢和大嶼山三條抗戰文物徑的構想,探索利用本地歷史資源開展歷史教育的新路徑。
沙頭角抗戰文物徑
2017年,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提議利用沙頭角的抗戰遺址開展文化旅遊,這使我們深受啓發,開始考慮利用本地歷史資源開展歷史教育的問題。
香港淪陷期間,沙頭角南涌羅氏家族為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家有11人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人稱“香港抗日第一家”。其中,大哥羅雨中是港人組建的第一支民兵隊伍南涌人民聯防隊首任隊長。引領東江抗日游擊隊武工隊進駐沙頭角的第一位港人是二哥羅汝澄,他擔任過沙頭角中隊、西貢中隊中隊長和港九大隊副大隊長。三弟羅歐峰是海上中隊中隊長。大姐羅許月是港九大隊大隊部交通站站長。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羅家老屋是東江抗日游擊隊首次進入香港的第一個落腳點,目前無人居住。羅家老屋附近一帶又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的地區。因此,我們提議在羅家老屋設置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在羅家後人羅志威、黃小抗、黃俊康等的支持下,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成立,由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和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主持,我們和一些熱心人士擔任顧問開展工作。後來籌委會建議,以羅家老屋為起點設計一條沙頭角抗戰文物徑,並委託我們進行規劃。
目前我們領導的工作團隊已經初步規劃出一條由羅家老屋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南涌羅屋村、鹿頸村和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組成的沙頭角抗戰文物徑。其中,南涌羅屋村有南涌人民聯防隊隊部遺址。鹿頸村是新界首個抗日民主聯合鄉政府——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所在地。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村內有39位青年參加游擊隊,村長李世藩、李源培和七位村民為抗日英勇犧牲。東江縱隊歷史上十分重要的烏蛟騰會議在該村附近的山坡上舉行。廣東的中共黨組織和游擊隊與延安聯絡的唯一一部電台曾設在該村附近的石水澗。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是香港唯一一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2018年10月4日,工作團隊和赤徑村民考察當年港九大隊大隊部駐地聖家小堂
西貢抗戰文物徑
西貢抗戰文物徑源於東縱後人在新界西貢北的赤徑村尋找老戰士遺留的抗戰文物,而新界鄉議局正在考慮振興偏遠鄉村計劃。幾經討論,決定由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和新界鄉議局教育、康樂及文化委員會合作,推行振興赤徑村研究計劃,探討文物保育、歷史教育和開發利用三結合,活化新界偏遠村莊。西貢是港九大隊重要活動地區之一,研究計劃包括以赤徑為中心規劃一條西貢抗戰文物徑。
港九大隊的大隊部曾以赤徑教堂“聖家小堂”為常駐地,並在村內及附近的鹿湖設立臨時戰地醫院。英軍服務團成員曾在村內的“天水流芳”大屋居住七個多月。老戰士回憶錄中提到的英軍服務團為港九大隊的醫護人員上課的地點極可能是這裡。赤徑附近的北潭村和昂窩村則曾是港九大隊的軍需處駐地。赤徑村民范發擔任過港九大隊西貢中隊副中隊長,1944年上半年因試製雷管犧牲。村長趙庚喜對部隊幫助很大。部隊需要什麽協助,他都能組織村民完成任務。他的妻子、婦女隊長李有娣積極組織村內婦女將游擊隊的糧食和其他物資轉運到偏僻山村的山洞保存。
2018年12月10日,劉蜀永教授(右三)、新界鄉議局教育、康樂及文化委員會主席李耀斌(左一)和東縱後人等在昂窩的山坡密林中,找到當年港九大隊軍需處的山洞倉庫
西貢有許多軍民協同抗日的感人故事。不少老戰士的回憶錄都曾提到昂窩村的客家婦女凌娘。她的居所山高林密,曾是港九大隊軍需處駐地。她的一家曾給予游擊隊有力的支援。長子劉己長常協助游擊隊刺探敵情,其妻是婦女會會長。次子劉茂華則加入了游擊隊,擔任稅收員。凌娘像母親對待兒女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游擊隊員,因而被稱為“游擊隊的母親”。有位女民運隊員患上大熱症,因病情嚴重中醫都不敢貿然開藥方,凌娘知悉後便把屋後芭蕉樹砍掉榨汁救治,救了她一條命。在村民口中,凌娘是一位傳奇人物。她曾“虎口奪豬”,九十歲時還能爬上高大的荔枝樹摘果實給村裡孩子吃。
我們的工作團隊曾多次前往西貢,考察至今猶存的聖家小堂和天水流芳大屋。在村民的熱心協助下,找到凌娘居所遺址和凌娘照片;又幾經周折在北潭村和昂窩的山坡密林中找到當年港九大隊軍需處儲藏物資的兩處山洞。現根據港九大隊在西貢的活動,我們規劃出一條由山寮、昂窩、黃毛應、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北潭涌、鯽魚湖、北潭村、嶂上、土瓜坪、赤徑等9個村莊和一座紀念碑組成的西貢抗戰文物徑,并建議創建西貢抗戰紀念館。其中,山寮是東江抗日游擊隊首次進入西貢和九龍時第一個落脚點,也是秘密大營救的中轉站。廖承志、連貫、喬冠華勘察營救路綫時,曾住在該村,然後經企嶺下往沙魚涌。黃毛應則是港九大隊的誕生地。
“游擊隊的母親”凌娘(前排坐者)和家人的合影(攝於1967年)
大嶼山抗戰文物徑
抗日戰爭時期,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進駐大嶼山之後,打擊土匪、為民除害;主動出擊,多次擊敗駐紮在大嶼山附近的日偽軍;積極突破海上封鎖線,遏制了日軍從珠江口經大嶼山至香港的海上運輸;並曾粉碎歷時21天的日偽軍2,600多人的陸海空聯合大掃蕩。
大嶼山中隊能夠發展壯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包括宗教界)的支持。香港大嶼山僧侶素有愛國之心。在日軍掃蕩大嶼山時期,港九大隊副大隊長魯風正在當地一間尼姑庵養病。危急之際,了見尼姑把他送到了寶蓮寺。面對日軍架在脖子上的屠刀,寶蓮寺住持筏可大師臨危不懼,被打得遍體鱗傷也不暴露游擊隊長,魯風得以脫險。寶蓮寺還有兩位勇敢的“小鬼”通訊員為游擊隊送情報。尼姑庵的尼姑們也經常為游擊隊傷病員採集中草藥治病。
港九大隊副大隊長魯風
多年前,陳達明(原港九大隊政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王江濤(原大嶼山中隊指導員、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長)與釋智慧大師(寶蓮寺住持、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共同商討,一致同意在寶蓮寺設立紀念碑,讓香港市民了解大嶼山抗戰史跡。王江濤執筆的紀念筏可大師和大嶼山抗日游擊隊愛國事蹟兩篇碑文已經擬好,但此事至今仍未能落實。
目前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和新界鄉議局教育、康樂及文化委員會正準備合作啓動大嶼山抗戰文物徑研究計劃,研究以寳蓮寺為中心,加上抗日游擊隊第一個據點水口村,游擊隊戰鬥過的大澳、馬灣涌、牛牯塱等地,以及日軍製造大慘案的梅窩銀礦灣等地,構建第三條抗戰文物徑。
寶蓮寺住持筏可大師
2019年1月25日,劉蜀永教授、新界鄉議局教育、康樂及文化委員會主席李耀斌,連同東江縱隊後人尹素明、尹小平(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之女)、魯慧(魯風之子)等專程前往寶蓮寺,拜會前任和現任住持釋智慧法師和净因法師,向他們介紹大嶼山抗戰文物徑的初步構想。兩位住持表示大力支持此項計劃,並說“法相到事成”。釋智慧法師還就豎立紀念碑的地點提出建議。
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西貢抗戰文物徑和大嶼山抗戰文物徑等三條抗戰文物徑大致可反映出港九大隊在新界堅持抗戰的歷史面貌。三條抗戰文物徑的落實,可使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較全面地了解中共領導香港抗戰的歷史,有助於開展國民教育,不忘歷史,珍愛和平。這也是振興新界偏遠鄉村的措施之一。期望在香港市民的關心和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儘快完成三條抗戰文物徑的規劃和建設,為香港的歷史教育開闢一條新路。
(劉智鵬係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
劉蜀永係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