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陳亨利:兩岸統一民族復興 勢之所在民心所向
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陳亨利
陳亨利
“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對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主席明確指出,“一國兩制”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佳方式,任何“台獨”的主張都是絕路,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既是指導實現統一的綱領性文件,展現中央實現完全統一的決心,擺出實實在在的統一路線圖,亦是一番真情真意的講話。
習主席指出,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這是向台灣民眾釋出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充分考慮照顧到台灣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的感情。我認為,台灣愈早爭取開展務實對話,對社會經濟發展愈有利,對台灣民眾的福祉也更有利。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宜以台灣民眾角度,講解“一國兩制”的好處。香港回歸二十年間,背靠祖國,發揮自身優勢,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經濟整體持續向好,市民生活方式不變。單單以人均GDP為例子,香港去年人均GDP是46,200美元,相比之下,台灣是25,534美元。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歷程中,除了是“貢獻者”,亦是“受惠者”,共享國家高速發展帶來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得到中央大力支持,香港正朝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反之,近年台灣經濟雖有增長,但就業市場薪資增幅偏低,缺乏發展的驅動力。
親望親好,兩岸為一家人,血濃於水。事實上,凡是有利於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的事情,中央愈積極推動,對和平統一愈有利。繼去年31條惠台措施,今年1月高雄至福建平潭海上貨運直航順利首航,高雄水果直銷內地反應理想,都是“應通盡通”的好例子,回應了台灣民眾對改善經濟民生的訴求。
同時,台灣有不少優勢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電子工業、漁農業等。我建議,選定兩岸優勢互補的產業,制定扶助政策,加強經濟融合的深度,並鼓勵更多台灣青年到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有效提升台灣民眾幸福感、獲得感,有助得民意、贏民心。
香港在兩岸交流上,亦可持續發揮“推動者”的角色,搭建交流平台,匯聚兩岸四地的學者就“兩制”方案提出建議,以及研究在金門、馬祖等地區試驗的互通方案,供各界討論。
歷史不能選擇,現實可以把握。兩岸統一是歷史趨勢、是正道,香港各界也可以出一分力,為兩岸和平作出貢獻。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同發展,共繁榮,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勢之所在、民心所向。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