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組負責人黃守宏:理解《政府工作報告》要重點把握四點
紫荊網(記者 馮琳)3月6日北京報道,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正式舉行,李克強總理作了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下午1時30分,《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情況專門進行了解讀。
“我相信大家在現場都感受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給予的支持,大體上有幾十次掌聲,掌聲代表心聲,代表社會的共識和期待。”黃守宏說,“我也在網上看了看,有些網民朋友對《政府工作報告》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今年很多政策的力度之大出乎意料,可以說是乾貨滿滿,既有促進發展、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政策舉措,也有很多惠民生的實事、大事。我們起草組工作人員經過了很多不眠之夜後,今天晚上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黃守宏指出,去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年少見的國內外複雜嚴峻形勢,經濟運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外部輸入性因素的影響,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的決策遇到很多兩難多難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能夠取得去年的發展成就,確實來之不易。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具有駕馭複雜局面的高超能力,具有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堅定決心,在分析判斷形勢、推動工作方面具有遠見卓識,同時也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抗風險能力。
作為起草組工作人員,黃守宏強調,理解好《政府工作報告》有以下四點需要重點把握。
第一,要把握住《報告》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大邏輯。繼續頂住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對中國來講要靠什麼?《報告》給予了明確的回應,就是要靠改革開放。去年的《報告》出現了90多次“改革”,今年的《報告》出現了105次,可以說是歷年之最。“市場化”出現了10處,“市場主體”也出現了十來處。無論是改革開放也好、市場化也好、市場活力也好、市場主體也好,在文字篇幅有限的情況下,用較多的篇幅、較高的頻率出現這些詞,不僅是為了表明一種決心、一種宣示,也是表明中國政策的取向、工作的導向,要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來破解發展的難題。
第二,把握住《報告》中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大舉措。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在於市場主體、在於微觀主體,這依賴於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國近幾年營商環境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目前的市場環境與當前企業期待、與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確實還有一定差距。要瞄準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這個目標,進一步加大相關改革力度。《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大舉措。受《報告》結構所限,這些舉措分布在不同地方。概括起來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舉措,即簡政、減稅、降費、融資。
第三,把握好《報告》中體現的堅持創新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部署。中國這些年創新可以說是跑出了“加速度”,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新動能快速成長。發展新動能,關鍵在於科技進步。中國創新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自主創新能力還是不太強,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凸顯。要進一步加大對創新發展的支持,特別是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報告》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等。相信隨著這些政策舉措的落地,對科技創新和相關領域改革會是一個大的推動。
第四,把握《報告》中體現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緊張的情況下,社會上很多人擔心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政策會縮水、力度會減弱,特別是基本民生保障這一塊會受到影響。《報告》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回答了這些問題,回應了各方面的關切。應該說今年保障民生的政策更加有力,保障基本民生的力度進一步加大,該辦的民生實事一件也沒有少。這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濃郁民生情懷,更重要的一點,這也是中國發展制勝之道。這幾年來,中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不斷完善中又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已經走出一個良性的循環。當然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脫離中國當前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編輯:史帥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