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鑌:全面優化大灣區跨境交通基建
2017年公布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列出七大合作重點領域,當中第一項,就是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見,交通基建互聯互通,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基礎及前提。如能打造立體而完善的交通網絡,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定可將大灣區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優質地域。
民建聯就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課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包括舉辦了一場圓桌會議,收集來自海陸空交通業界代表的寶貴意見,撰寫了“道通天下 大灣無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交通基建規劃”建議書。我們認為,目前粵港澳三地的跨境交通規劃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三地交通網連接並不緊密,以及出現了重複建設及功能重叠的問題。空域不足也影響了三地航空事業的發展。此外,目前部份跨境陸路口岸例如深圳灣口岸已接近飽和。而且,多數口岸仍需雙邊查驗,雙重輪候,影響通關效率。
文|香港 陳恒鑌
大灣區應加強不同城市機場之間的協調。圖為香港機場(圖:視覺中國)
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
提高通關效率
我們在軟硬件方面,提出共15項建議,期望可紓緩甚至徹底解決有關問題。首先是政府要優化空域安排,重新編排空域管制的優次緩急,並考慮為香港及灣區內其他地區前往各地城市的航班開設備用航道,以供當現有航道及領空受到廣泛管制時使用。當局亦應將香港航空交通流量同時納入內地空中流量管理系統一併考慮。此外,建議制定空域管理的相關條例,粵港澳三地亦應效法歐洲經驗,研究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以創新模式處理大灣區的空域管理問題。
此外,應在大灣區內各個口岸運用成熟的智能科技,務求大幅提高通關效率。並考慮全面提升各口岸的資訊科技系統。政府亦應優化“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制度,採取“一次辦理、多次使用”模式。中期而言,考慮令車輛進入特定配額的口岸後,可以在任何一個其他口岸離境。長遠亦可研究在個別口岸如港珠澳大橋取消所有配額制度。與此同時,亦應研究在更多主要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
兩地口岸亦應研究簡化過關手續,包括在更多口岸如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甚至研究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兩地一檢模式,並將各項要求進一步公開及透明化,以便利愈趨頻繁的跨境活動。在國家政策上亦應進一步簡化轉口貨物的清關手續,包括研究在內地的指定區域,允許轉口香港的貨物可以使用航空運輸的集裝器等。亦可研究在口岸建立儲存櫃,以便利貨物通關。長遠亦應研究在珠海建立貨物轉運/集散中心,鼓勵航空貨物的陸路運輸經港珠澳大橋向粵西分流,以減輕皇崗口岸、虎門大橋一線的運輸壓力。
此外,目前灣區內部份機場如香港國際機場,有提供預辦登機服務,為旅客辦理預辦登機、託運行李、領取登機證及申請退還已邀付的離境稅等。此項服務為旅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香港應考慮將預辦登機服務擴展至更多地方,例如酒店、碼頭、車站及會展場館等等。
現時香港海事處按法例向境外線渡輪擁有人徵收每人11元的乘客登船費,三地政府當中,唯獨香港政府徵收該項不利於互聯互通和經濟融合的乘客登船費,長遠可能會影響三地居民坐船出行的意欲,對大灣區的海路客運服務有負面影響。香港政府應儘快取消此項收費,以促進大灣區航運服務的發展。
設立後勤支援基地
優化交通運輸系統
另外,交通運輸業界反映,目前面臨比較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而且由於行業利潤有限,且政府支援不足,以致吸引新人入行比較困難,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政府應研究透過不同措施吸引人才,例如便利企業提供更多福利配套,包括交通及住屋福利,及研究為部份工種制訂資歷架構等。另外,亦應研究在香港境內或境外如珠海等鄰近城市,設立後勤支援基地,讓人力資源調配更有彈性。也應研究興建接駁港鐵東涌線至機場的集體運輸系統,方便居住東涌的員工到機場上班,鼓勵原區就業,令企業可以更容易吸引及培訓新血。
硬件方面,政府應加強不同城市機場之間的協調。目前大灣區內各個機場都各自營運,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情況。有關方面可以研究將大灣區內客貨流量較少,但距離又比較接近的機場,進行合併管理,之後可以用一個機場就服務兩個或三個區域,以共同管理的形式運作,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並騰出更多可用空域。這方面可以參考外國的相關經驗。歐洲機場始建於1946年,在法國境內,但同時是瑞士巴塞爾、法國米盧斯,以及德國弗賴堡三地共用的機場。另外,位於瑞士的日內瓦機場,地點位於瑞士日內瓦,但非常靠近法國邊境。此機場同時由兩國管理,故旅客可以在這機場內選擇入境任何一個國家,非常方便。
海陸空聯運網絡越完善,整個大灣區交通運輸系統就會越有效率。過去大灣區內的聯運安排比較不足,以致未能發揮交通樞紐的功能。政府應研究在更多口岸實施海陸空聯運安排。例如,香港海天碼頭可以視乎未來的發展情況,開通往大灣區九市的所有航線,包括江門、肇慶、佛山、惠州等。另外,海天碼頭可檢討目前日均99班高速船的限制,視乎需求而增加航班。
在跨境鐵路方面,港深兩地政府應重新考慮興建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其目的不再只是連結兩地機場,而是連結兩地的核心區域,以促進港深西部地區的發展。方案之一,可以是在現有的西鐵網絡上興建支線。此外,亦應就興建港深東部快速軌道展開探討,以連接兩地鐵路網,便利人流及貨流可以達到“東進東出”的目標。
兩地口岸亦應研究簡化過關手續。圖為深圳福田口岸夜景(圖:視覺中國)
促進區域內港口合理分工
完善交通配套措施
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但近年內地幾個港口的發展一日千里,部份甚至已超越香港。大灣區內,以深圳、香港和廣州的港口排名最高。但港口之間其實一直存在競爭關係,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競爭情況可能會越加劇烈,反而不利於整體區域發展。故粵港澳三地政府應統籌港口規劃,促進區域內各港口合理分工,更可研究在珠江口建設聯合港口,將兩個或多個城市的港口集中營運,並效法美國紐約與新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的先例,成立聯合機構,進行統一管理。
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內重要的跨境基建,只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定可大大促進香港、澳門及廣東西部地區的連接。大橋澳門邊檢大樓已預留3,000個輕型車泊車位,以應付未來龐大的需求。反觀香港口岸人工島目前卻只提供約650個泊車位,遠遠低於實際需求。故此,香港特區政府應增設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泊車位至5,000個以上,並加快以多層地庫模式建造停車場的進度。同時,應發展手機應用程式及網頁,實行港珠澳三地實時車位協調,以方便市民和旅客了解當日泊位情況,實時追蹤停車場車位數量的變化,以及進行預約泊位服務及付費。
另外,廣東省自2010年開始,全力打造珠三角綠道網,截至目前,全省綠道建設累計超過12,000公里,全省綠道網已基本成形。綠道網的設立,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綠色環保、低碳經濟的交流和旅遊休閒途徑。為了將大灣區建設成全球最宜居的地區之一,香港應研究打通及延長香港的單車徑,並連接至廣東省綠道,以打造連接整個粵港地區的綠道網,以提升區內的生活質素,以及推動經濟、體育和文化的發展。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交通事務發言人)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