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代表委員談兩會】粵港澳三地代表談大灣區發展

【港區代表委員談兩會】粵港澳三地代表談大灣區發展

林少春:粵港澳“有事好商量”,一定能實現合作共贏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港澳在廣東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的第一個外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個外資五星級酒店,都是港澳企業投資的。據統計,累計到去年底,廣東引進外資超過4千多億美元,其中60%以上是通過港澳地區投資或者是轉口投資過來的。港澳在廣東發展中不單帶來了資金,也帶來了市場化的管理理念。比如深圳通過公開拍賣來出讓土地使用權,就是學習港澳地區的做法。

港澳地區國際化、市場化程度高,對外開放度也非常高,值得廣東學習借鑒。同時,港澳地區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強,香港和澳門有四所大學在世界排前一百名,如果和廣東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可以推動廣東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港澳地區來說,灣區面積大,人口多,具有龐大的經濟體系。灣區的市場,將會給港澳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廣東省將持續推動規劃綱要的落實、重點推進規則銜接,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體系優勢建設,合作走出去。民生方面,也為老百姓創造一個更方便的環境。

我們將重點在規則方面推動連通、貫通、融通。港澳地區有良好的城市管理經驗和營商環境,在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我們可以在灣區內其他城市實踐,深入學習、細化研究、制定規則,爭取跟他們互聯互通。

灣區內的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職業資格的互認,由於三地的標準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之後我們將會和港澳地區一起協商,爭取在這方面更多融通。

粵港澳三地,只要我們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

【港區代表委員談兩會】粵港澳三地代表談大灣區發展

譚耀宗 :希望加強跟灣區各個城市合作,實現互聯互通

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有諸多利好。特區本身有自己的貨幣、有獨立關稅區,還有自己的司法體系、法律體系。如今,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自由的城市,是一個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航空樞紐。同時,我們的專業服務也與世界接軌。如果想要融資上市、招商引資,如果需要高端人才、先進技術,都可以到香港來。

我們希望加強跟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合作。港區人大代表準備向中央提出,希望可以委任一批香港各界精英代表,成立顧問團,為大灣區發展提出既有創新性又可以落地落實的意見建議。去年,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相繼投入使用,香港和內地的往來交通變得更加快捷、方便,我們希望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加強合作。

很多港人希望可以到大灣區就業、創業、安居,當然大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就業便利。比如:是否可以減少交通費,減少稅務方面的負擔,青年創業是否可以統一資信平台,幫助青年就業、安居。同時,港人希望灣區內可以多一些港式醫院,買房居住可以不受限制,在香港可以開境內銀行賬戶,開通支付寶業務等等。更多的便利條件,加強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互聯互通,我們有信心可以打造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

高開賢:攜手共建灣區,讓“一國兩制”在澳門得到更好實踐

澳門地方小,人口少,大灣區建設給予澳門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台,是澳門市民所期盼的千載難逢的機遇,澳門也將緊緊抓住機遇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長期以來,國家給予澳門諸多照顧。解放初期開始,對澳門的物資供應長期不斷。回歸之後,開放自由行,現在澳門每年的遊客有三千多萬,財政盈餘累積已有五千多億,澳門的GDP也排在世界前列。過關到內地也變得更加便捷,過去在拱北過關要用一個上午,而現在開車只要一、兩分鐘就可以過關。過去,澳門人到內地投資手續非常複雜,回歸之後,國家也給予澳門CEPA等各方面優惠政策,辦手續實現了一條龍服務,整個過程簡便了很多。

我相信,大灣區將來會令澳門更方便、更便捷,同時也會讓澳門發展的更好。過去我們經常講祖國好、澳門好,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融入國家越深,澳門未來越好。

我來自商界,我相信澳門商界也會積極投入到、參與到大灣區發展中。同時,作為人大代表,我也希望向澳門各地推廣宣傳有關大灣區建設。大灣區規劃綱要剛剛出台,還有很多具體事務需要落實。我相信,很多具體的措施也會陸續出台。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代表也希望多聽各界意見,把各界的意見建議收集,向國家建言獻策。希望我們能夠攜手,共同把大灣區建設好,把澳門建設好,讓“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得更好。


記者:趙珊

編輯:李博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