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善用香港優勢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

劉業強

劉業強:善用香港優勢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中心

劉業強

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創新科技、專業服務等知識型創新經濟產業需要大量人才。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大學及國際學校,有助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中心,為區內培養及輸送源源不絕的人才,提升長遠競爭力。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降低准入門檻,方便香港辦學團體進入大灣區各城市提供更優質的基礎教育。

因應愈來愈多港人到大灣區工作及生活,港人子女對區內優質教育服務需求將持續增加,建議在大灣區提供優惠政策,鼓勵香港辦學團體前往大灣區各市辦學或與內地重點中小學合辦課程。同時,可於大灣區設立港人子弟學校、外籍子女學校等不同學校,為香港以至外地人才的子女提供教育支援。建議三地政府研究降低香港辦學團體進入內地辦學的門檻,將香港的辦學經驗輸送到大灣區各市,既協助提升基礎教育水平,為培訓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亦能增加各地人才落戶大灣區的誘因。

二、深化細化三地教育產業合作,籌建大型教育交流中心。

粵港澳三地教育體制、課程、教學方法等均有差異,要實現教育優勢互補,需要擴大三地交流規模,深化細化合作。

在高等教育層面,2016年起,粵港澳高校聯盟成立,三地教育部門及高校校長、代表共商合作,整合三地高校的優勢,取得一定成果。建議在此基礎上推動三地高校按專業、產業等範疇成立聯盟組織,探討深化合作,促進聯盟內開展專業認證、學分互認、學生互換、學生學科競賽、教師交流、聯合科研攻關、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共享三地高校的優勢創新資源。

在基礎教育層面,目前香港與部分內地城市中小學校設有“姊妹學校”機制,作為定期交流的對口單位。不過在教師的交流上卻配套不足、覆蓋面小,建議在大灣區內選址撥地籌建大型教育交流中心,供教育界人士互相交流學習,了解教育政策最新發展,提升教學質素。

三、積極優化教育布局,創建大灣區新型聯合創科大學。

據估計,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需要創始人至少1.6萬人,優秀工程師13.6萬人。可見大灣區人才缺口巨大,亟需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三地教育部門應攜手合作,積極優化教育布局,按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方向規劃。三地政府應研究共同創建一所新型聯合創科大學,按長遠發展需要量身訂做合適課程,推動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劉業強:善用香港優勢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中心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倩妍、史帥、李博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