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 港區委員聚焦粵港澳大灣區
紫荊網(記者 高峰 王昊 莊蕾 趙珊)3月3日北京報道,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於3月3日下午三點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近期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備受關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重點聚焦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紛紛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出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一直關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本次參加全國兩會,他帶來了兩個提案,都與粵港澳大灣區有關。一個是關於如何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得更好;另一個是希望能夠讓香港科技人才參與到“中國標準2035”中來。梁君彥長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他早前曾表示,香港與內地在創新科技交流合作上具備堅實基礎。香港不僅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化的科研人才隊伍,特別是在生物醫療、人工智能、IT等領域優勢突出,而且金融、法律、物流等專業服務領先全球,與國際接軌,為創科發展提供很好的融資、知識產權等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在會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今年共有24項提案,主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比如建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顧問制度;建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的諮詢平台;建議為港人發放內地身份證明。此外,還建議在內地建立香港社區,以此推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利於港人到內地發展,並把香港的管理模式帶到內地,供內地借鑒。
李慧琼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國兩制”的2.0版本。對於中央出台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八項政策措施,李慧琼表示非常歡迎。李慧琼稱,關於稅務的政策是我特別關注的,港人在內地逗留不足24小時不計算1天,這是我們之前一直在爭取的。此外,我也希望除了一些特定的高技術產業之外,其他的領域也可以享受稅務的優惠,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陳清霞今年的提案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京津冀協調發展。她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更好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給予我們的機遇。陳清霞指出,很多港人願意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央出台的8項政策措施,有利於香港居民到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楊志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其中一個提案是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青年同學會,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去工作、學習,在大灣區找到新的機遇。楊志紅認為,中央出台的8項政策措施非常好,回鄉證在內地的便利化應用將鼓勵更多香港居民到內地來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盧偉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需要相關部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落實。節奏非常快,在規劃綱要出台不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已經出台8項對港澳市民在大灣區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利的政策,可以期待更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在細節上陸續出台,對大灣區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旅遊的美好的大灣區非常有幫助,港澳市民都非常歡迎。
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表示,我看到粵港澳大灣區最新推出來的方案,內地9個市和港澳地區的分工也清晰化,把很多潛在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定調。
接下來,大灣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人才流方面,應該可以在我們的基建成熟之後大有可為。
全國政協委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表示,新界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非常支持,因為香港通往內地有7個陸路關口都經過新界,而且新界還有很多土地未開發,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會為新界帶來很大轉變和機遇,也希望新界可以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抓住這個機遇,獲得更好的發展。比如落馬洲河套地區將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新界可以抓住這個機遇做好例如教育、文化、居住等方面的配套工作。另外,配合港珠澳大橋以及“明日大嶼”願景,未來大嶼山一帶很有可能發展出新的CBD。此外,新界東北發展與深圳的發展相互呼應,比如洪水橋新發展區與前海交相輝映,蓮塘/香園圍口岸即將開通,可以說新界的發展密切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新界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他說,自己熱切希望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新界帶來的新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州商會副會長、香港著名企業家高佩璇參與了全國兩會,為灣區發展建言獻策。她表示,此次參會帶來的提案基本上都與灣區發展有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剛剛出台,大灣區建設重點內容都在逐步落實,此時應該把握良好契機,打通各地同大灣區之間的聯繫,實現共同發展。她還表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正式通車為灣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希望汕頭到漳州的高鐵也可以納入規劃,盡快立項落實。
梁君彥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李慧琼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陳清霞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楊志紅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盧偉國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胡劍江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劉業強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高佩璇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編輯:周琦
校對: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