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舉辦第八屆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暨大中小幼學校社會責任獎講座春茗
2019年2月26日,《鏡報》於香港銅鑼灣世貿中心會所舉辦第八屆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大中小幼學校社會責任獎講座暨春茗聚會,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教育工作者、傑出企業代表,就社會認同感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社會認同感的切入點,以及大中小幼攜手推廣學校社會責任,培養才德兼備接班人等主題分享見解,深入交流探討。講座上,一眾講者嘉賓向現場作主題演講。
《鏡報》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委員會主席徐世和:近20年來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視及認同
徐世和博士介紹說,2017年開始,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除了年報外,還需提交ESG報告,即——環保、社會、公司管治報告。為加深國際社會對華商企業的認同感,突顯華商履行企責的優越標準,《鏡報》在第八屆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評選活動中,將加入“一帶一路”傑出華商社會責任獎的評選。
去年評選中《鏡報》加入了學校社會責任獎,此前亦設立了青年社會責任推廣大使的評選,啟動了以“意志、道德、智慧”傳統文化為核心,針對香港青年的大型活動—─“活力香港 成就動力”,今年第二屆學校社會責任獎評選將加入大學及幼稚園的評選,並與大灣區學校合作,建立交流平台,共同推廣學校社會責任理念。
郭振華:社會認同感 對企業的重要性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說道,社會責任對社會乃至國家很重要,反映出人民質素。社會責任履行好的國家,可以吸引營商者經商。企業想在市場上生存,有許多需要關注的地方,例如戰略、行銷、人力資源等,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業成功的基石。他指出,企業要面向投資者、供應商、客戶與社會大眾,如果無法得到他們的長期支持,企業將不能持續運作,當然也無法永續經營。社會責任由人開始,從小培養,這會為社會帶來良好氛圍。
他指出,工業總會也有社會責任委員會,引導會員如何參與,達至社會承擔。他希望,大家都是社會責任參與者、促進者,他以擁有130年歷史的家傳戶曉的醬料王國李錦記集團為例稱,李錦記的業務遍及世界每個角落,“思利及人”是李錦記的核心價值觀,這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優良典範。
李魯:立德樹人是教育發展的根本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指出,教育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石,立德樹人是教育發展的根本。《鏡報》舉辦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評選活動以來,關注青年,培養他們“意志、道德、智慧”的全人文化。育人的根本就在於立德。學校具有集中系統持續進行中華文化教育的優勢,所以要把中華的傳統文化作為基本塑造靈魂的基礎工程,來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李魯說,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堅強意志及吃苦耐勞的精神,需要比過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強調,為《國歌法》本地立法將有利於培養香港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家國身份認同感。
李然:履行社會責任 加深國際社會對華人企業的認識
鑫僑聯合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然表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說既是責任也是義務,一方面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另一方面,社會也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沃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獲得政府、市場、公眾的廣泛認可。
她指出,活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人華僑企業家們,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在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注入更多正能量。鑫橋公司在助力國家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京津冀”建設和發展,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和發展,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為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朱浴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達致可持續發展
寶星集團董事長、香港東區各界協會會長朱浴龍先分享了寶星集團的創業史:1988年在惠州投資設廠,從事生產錄音/錄像帶配件。之後因為全球金融危機轉型做高端文件夾、定製著名品牌的櫥窗展架,同時拓展金融、地產和物流板塊業務。他回憶30年前僱主認為員工只要溫飽,已是盡了社會責任。但漸漸地,由於客戶要求企業對工人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成為了企業文化。因此集團也會自動自覺地去踐行。也因為他們能夠保障工人的權益,致員工流失率很低。他亦認為,客戶是企業寶貴的資產,必須保證產品的質量,才能維持長期夥伴關係。
朱浴龍還指出,寶星集團在惠州創建的“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將納入惠州市和香港政府的大灣區規劃,為粵港澳青年創業提供一個良好平臺。在服務社會方面,他擔任香港東區各界協會會長及香港公益金東區之友主席,並在香港公益金百萬行籌款中獲得佳績。他擔任惠州政協常委,推動了皖港文化交流。他深信,在新形勢下,企業社會責任一定能成為“強國”與“富民”的有效結合點,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力量。
楊國華: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歷屆評委、六韜集團主席、新生社企主席楊國華表示,現時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交ESG報告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一直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而言,有助把行動發揚光大,但一些在履行企責上起步落後的企業,則會有感被牽着鼻子走,導致只在未理解企責理念下應付行事。楊國華用孟子與梁惠王義利之辯的典故解釋有部份企業因認為公司利益與社會責任並無關聯,而不去履行社會責任。因此,他認為有需要讓這些企業明白,履行社會責任是有助促進公司長遠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從而將公司利益與社會責任掛勾。
楊國華認為,社會對企業產生認同,是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果。企業生產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積極關愛員工,提高其歸屬感等,都會反映在其市場佔有率上。他以晶苑集團作例子,晶苑集團因為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傑出,獲得不少着重社會責任的國際客戶青睞,使公司業務發展成功。企業在提升市場佔有率之同時,亦提高了社會對企業產生認同。
蕭武男:香港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與機遇
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蕭武男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絕不是議論企業捐了多少錢、建了什麼小學、什麼醫院,最重要在於怎樣在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尋找到一致的方向。回顧過去,自1644年中國明朝結束及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就是企業,所有人類的文明成果都是來自於企業的創造。企業社會責任的最核心部份就是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繁榮人類的科技。
因此,蕭武男認為,既然粵港澳大灣區確定了香港在未來科技發展中的中心地位,香港應利用其獨特的優勢發揮引擎作用。同時,在中國與發達國家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的背景下,他希望香港能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法律、知識方面的優勢參與其中。
吳克儉:大中小幼學校攜手推廣社會責任 培養才德兼備接班人
特區政府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指出,現時很多跨國企業表示很難挽留人才,原因在於什麼?他引用了美國企業家及學者John Wood的研究內容指出,很多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前都表示最想擁有金錢和權力,但畢業後都不約而同地感到失落,希望能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有貢獻的事。他認為,這正是新年代的年青人的社會責任表現,也是企業應該關注的地方。因此,在第七屆《鏡報》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評選中就開展了學校社會責任獎評選工作,將理念推廣至每一個學生身上,讓學生在未來人工智能社會中,展現出人性部份,不只顧我,還要顧他。他期望,有朝一日學校社會責任可以成為學校正規教育的一部份。
談到今屆新設幼稚園學校社會責任獎的緣由時,吳克儉說,近二十年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融資機構都提出了“幼稚園是最好的投資項目”的說法,而中國人二千年前便有一句話叫“三歲定八十”,所以如能在最早階段就把整個思維放在教育裡面,學生就能在成長中得以充分發揮。他亦特別提到,希望透過活動為大中小幼所有學校創造出一個最優、最佳的做法分享給大家。
王中英:教育為先 以人為本
香港金融管理學院董事長王中英稱,香港金融管理學院由創辦至今已經20年了,學院本着“教育為先,以人為本”的宗旨,不斷挖掘教育資源,編制專題課程,向內地交流輸送。她在從事教育培訓事業的過程中,她體會到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因此把責任凝聚成兩句話,第一句話:教育為先,以人為本;第二句話:精心組織,效果至上。
她在其他領域裡,對企業社會責任同樣有深刻的體會,從2000年開始投入餐飲業,直接為大眾服務。3年前又合夥投資了醫療事業。還有,在2002年創辦了香港中華教育基金,在教育、扶貧、社會福利方面盡一份責任。她說:“我們的學校是育人的,我們的餐廳是養人的,我們的診所是醫人的,我們的基金是幫人的。在育、養、醫、幫的事業中,為社會服務,為走向世界服務。”
鏡報“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義務統籌及策劃黃經國博士作總結時表示,現在本港大部份大企業都有關注社會責任,但未必很全面,亦往往欠缺主題。當中他感受到領導能力這一範疇最重要,有領導能力的領導除了懂得如何營運一間企業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有領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他稱,社會責任其實就是企業的價值觀。他續說,企業社會責任的推行最終會沉澱至學校社會責任,而當中幼兒教育十分重要。
互動環節上,方方樂趣英文小學校長邊陳之娟、大埔區中學校長會顧問郭永強及香港中山社團總會主席楊凱山分别分享幼兒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其中,邊陳之娟校長認為,小朋友在學校接受教育後,會把訊息帶回家給家長,所以在教育小朋友的同時,其實也間接在教育家長,因此幼兒教育十分重要。她亦強調在幼兒教育階段推動國民教育的必要性,透過進行升國旗和唱國歌的儀式,可以讓小朋友學懂尊重場合及尊重自己,而幼稚園亦可用音樂劇等生動方式加深小朋友對祖國和香港歷史的了解。郭永強校長則談到大埔區推行校園禁毒活動的經驗,楊凱山則分享了自己作為青年工業家的經歷。
來源:鏡報
編輯:李博揚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