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開創 粵港澳大灣區新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謀劃、拍板決策、見證推動的重大發展戰略,體現了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承載引領新一輪開放改革的高度期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並使之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開放創新轉型升級的新高地,需要粵港澳發揮三地優勢,加強三地聯動,發揮聚集輻射的核心引擎功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對標紐約曼哈頓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打造全球性的金融、貿易、資金、信息和交通中心,以不可複製的合作優勢繪製灣區發展新藍圖。
廣東自貿試驗區是由國務院批准在廣東省設立的自由貿易實驗區,也是地理上最接近香港、澳門的自由貿易區。圖為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目的是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建設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
一、深化灣區改革創新
體制機制創新是開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粵港貫徹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推動廣東自貿區的體制機制創新,形成385項制度創新經驗,深入推進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為在中國全境實施《CEPA服務貿易協議》提供了先行示範經驗。粵港合作創新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因此,廣東自貿試驗區要緊緊抓住體制機制創新這個核心任務,率先對標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建立與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粵港澳合作新模式和建設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潛力,突破對外開放局限,切實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把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廣東自貿試驗區首先應在以下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1,加大粵港澳體制合作、體制創新力度,落實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實現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准入相關行業、領域和業務,持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與港澳商事仲裁和商事調解機制的對接,研究出台便利港澳人才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2,設立營商服務專職機構,與企業、商會、行業協會建立溝通互動機制,探索不同法系下處理法律事務的一站式服務,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造一流的、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二、促進灣區協調發展
粵港加強協調發展,為理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關係、拓寬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有益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路也會行穩致遠、越走越寬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比如,大灣區內存在三個相互獨立的關稅區,內部未能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城市間的交通規劃一體化、優勢產業錯位發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共同治理、公共服務同質化等還面臨協調難題。因此,建設國際一流灣區,迫切需要增強粵港在大灣區的協調發展功能,特別是就大灣區的發展目標、功能定位、優勢互補、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議題探索針對性強的發展規劃,為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等各領域的協調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經驗,促進大灣區內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資源整合、協同發展。
體制機制創新是開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圖為此前在廣交會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發展峰會現場
三、發揮灣區城市功能
世界超級灣區中的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和競爭,決定了其在未來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內既有香港、廣州、深圳這樣強勁的發達經濟體,也有人均GDP低於中國內地平均水平的欠發達地區,因此,更需要香港、廣州、深圳三個核心城市協調合作,發揮引領輻射作用。
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必然要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借助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正攜手打造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而廣州、深圳地處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要衝,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地、主要的外貿大市和區域金融中心,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三個核心城市加強協調配合,發揮各自特色和競爭優勢,將為高質量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為中國的全方位開放戰略提供更強大的支撐。
四、加強灣區生態保護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保持粵港澳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和保障。當前粵港澳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在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攻關期,既要償還過去40年高速增長所形成的「歷史欠債」,也要解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指導思想,更是指導大灣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遵循。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的典範,這就要求粵港率先探索把建設生態保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加強大灣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注重綠色山體和藍色海灣保護,特別是要研究共同建設深港跨界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廊道,打造大灣區生態屏障,使大灣區在結構、質量、效益上形成新的競爭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開創大灣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五、加強灣區金融創新
打造一流灣區,更需要大膽探索粵港澳金融創新,形成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優勢。
一是要強化跨境金融創新,推動人民幣作為前海與港澳跨境大額投資和貿易計價、結算的主要貨幣。支持港澳金融機構在前海以人民幣開展新設、增資或參股金融機構等直接投資活動,推動和便利港澳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資本金開展日常經營活動。探索開展深圳金融機構與港澳地區同業之間的貿易融資等信貸資產的跨境轉讓人民幣結算業務,拓寬人民幣跨境金融交易渠道。
二是要創立海外投貸基金,募集內地、港澳地區及海外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為粵港澳企業「走出去」投資、併購提供人民幣投融資服務。
三是要培育金融新業態,推動深港金融服務合作,培育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產業金融、科技金融、航運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業態,積極打造大灣區金融創新樞紐。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平均比重不足60%,正處於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過渡階段。圖為京東南沙保稅倉,是京東目前最大的自營保稅倉
六、推進灣區服務貿易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平均比重不足60%,正處於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過渡階段,粵港澳服務貿易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水平,需要粵港澳加強服務業合作,大力發展會展、旅遊、法律、會計、仲裁、建築設計等專業服務,為內地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旅遊、投資、文化合作提供專業服務。具體而言,一是要構建粵港澳會展業協調機制,聯合申辦國際知名展會和綜合展會,支持聯合辦展和差異化辦展,形成優勢互補的會展集群;二是要吸引港澳資本投資廣東旅遊資源和產品,重點合作開發郵輪、遊艇旅遊,共同打造區域遊艇的重要中心和世界郵輪旅遊航線:三是要加強粵港澳三地在法律、會計、培訓、規劃和建築等專業服務領域的合作。
推動粵港澳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行政服務便利化,需要廣東自貿區大膽改革,破除一切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一是全面梳理港澳服務業進入廣東存在的制度性障礙,建議在CEPA補充協議中加以明確,實現逐個突破;二是推動行政管理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督轉變,落實中央批准的在廣東先行先試的有關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原由中央各有關部委的審批權下放到廣東省(含省會城市、單列市)一級政府的有關部門;三是爭取為港澳制定一份低於面向全球的「負面清單」,進一步取消和放寬港澳投資者准入限制,特別在項目資金互通、要素便捷流動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往來;四是推行投資備案制度,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率先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打造灣區產業高地
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
(一)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不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短板,如果未來大灣區科技創新趕不上東京,趕不上紐約,粵港澳大灣區就不能提高它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粵港要以世界眼光、國際視野,率先打造更具時代引領性的、綜合的、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借鑒「矽谷」的成功經驗,加快「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帶動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鏈高端集聚。
(二)加強科技創新合作
充分借鑒香港科技園公司在科技園區開發管理、企業引進、科技孵化服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推動科技創新園區發展。支持在廣東設立面向「一帶一路」的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動粵港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平台。
(三)拓展科技創新產業
推動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和港澳科技成果在廣東實現產業化,打造大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新平台。深化三方的產業對接能力,促進更多成熟的技術項目在廣東轉化落地。推進與港澳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先進制造業方面的投資合作,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四)構建新業態新模式
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生物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創新,扶持「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和若干家世界500強創新型企業,再造粵港澳經濟創新新優勢。
圖為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其將穿梭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交通時間銳減至行車時間僅需一小時,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是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著重強調的一個重大發展戰略。廣東省把構建「一核一帶一區」格局作為推動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是廣東立足區域協調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著力把深莞惠經濟圈(3+2)打造成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特別需要加強香港與惠州的融合發展,在創新合作機制、合作模式,發展定位、空間布局、主導產業等方面,形成香港與惠州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乃至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經驗。
(一)「香港+惠州」活力無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以及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口岸等一批基礎設施已經或即將開通,對惠港兩地合作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香港和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兩個重要城市,合作潛力非常巨大。目前,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在惠州居住、工作、生活的香港同胞及家屬有5萬多人。近年來,香港與惠州一直保持緊密的經貿交流合作。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惠州累計批准設立港資企業8,561家,佔全市外資企業比重77.8%,從業人員近40萬人;合同利用外資274.3億美元,佔全市比重63.2%;實際利用外資178.5億美元,佔全市比重61.3%。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出口地,2017年,惠州對香港的出口額663億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29.7%;惠州則是香港重要的「菜籃子」和「水池子」,連續多年成為內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和冰鮮禽肉基地,香港飲用水有七、八成來自流經惠州的東江。
(二)共建科技產業園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連接粵東、粵北及閩贛的樞紐門戶,惠州的制造業基礎、土地資源與香港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優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香港集聚了海內外優秀的創新型企業、創新品牌、創新人才和著名高校,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高度聚集;惠州則擁有中韓(惠州)產業園、潼湖生態智慧區、環大亞灣新區、羅浮新城等一批重大載體平台,正在加快打造「智造高地」。惠州將利用香港的創新優勢,做好科技研發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惠州的土地資源優勢也將為香港提供科研創新的輸出地和轉化地,促進香港創新能力的發展。
為深入推動「香港研發、惠州轉化」,實現兩地聯動發展,滿足廣大在惠港資企業的需求,惠州正謀劃與香港共建港惠科技產業園,並提出了推薦選址方案,以推動「香港研發、惠州轉化」,把惠州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惠州將進一步分析研究港惠兩地產業情況,選擇兩地優勢互補產業作為園區主導發展產業;鼓勵支持香港研發創新團隊到產業園轉化成果,聚集香港科研、高校人才資源;突出青年元素,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團隊進駐園區,努力打造幫助兩地青年實現創業夢想的國際化服務平台。
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是廣東立足區域協調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著力把深莞惠經濟圈(3+2)打造成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圖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惠州
(三)融入半小時經濟圈
目前,惠州已初步形成陸海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隨著高鐵、高速公路、海港等交通不斷完善,香港與惠州的時間距離有望縮短一半。
近年來,惠州從「高鐵時代」到「航空時代」再到「城軌時代」,逐步成為全省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同時,惠州正在全力推進「兩港三網」建設,爭取惠州機場開通國際航線,惠州港吞吐量突破億噸,加快500公里軌道交通和1,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設,不斷完善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加快融入廣深港「30分鐘生活圈」。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深(圳)中(山)通道把珠江口東西兩岸歷史性地連接在一起,作為珠江口東岸崛起的區域樞紐城市,惠州將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而惠州南下香港北,以高速公路和軌道組成的六大通道,互聯互通呈現加速連接趨勢:惠州的高速路網接駁香港北方向,目前正在改擴新建的有4條;京九高鐵的贛深客運專線惠州段已經動工,2020年,惠州中心城區市民有望從惠城直達香港九龍;通過已經捷運化的廈深鐵路惠深段,惠陽、大亞灣、惠東等地市民則可以到達深圳北站、轉乘廣深港高鐵至香港九龍;而在海路方面,相關部門也早已規劃海上巴士、遊艇自由行、郵輪等的對接。
隨著高鐵等交通加快對接,惠州未來有望融入香港1小時甚至半小時經濟生活圈。而包括香港城市大學惠州校園項目落戶在內,惠州「牽手」香港,今後或推出更多的合作項目,吸引更多的香港高校落戶惠州,建設「大學園」,引進世界一流的科研資源,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