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義:十三屆全國政協履職三大新特點與十個第一次

紫荊網(記者 馮琳)3月10日北京報道,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三場記者會,共有5位全國政協委員現場分享他們履職的故事。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大會秘書處新聞組組長劉佳義,首先介紹了十三屆政協以來政協履職的很多新特點,總體概括為“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堅持繼承與改進創新有機結合。”



劉佳義解釋稱,“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中的“發揚民主”,主要是指協商民主。政協是專門協商機構,全國政協的協商格局,形像地說法叫做“1420”。去年全國政協共召開1次全體會議、2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2次專題協商會,這就是“14”。“20”是個大致的說法,指每年大概要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去年開了19次。今年全國政協的協商計劃也是“1420”,“14”一樣,“20”指安排了16次雙周協商座談會、4次網路議政和遠程協商。


“增進團結”,指人民政協是大團結、大聯合組織,它所承擔的任務是要協調“五大關係”,即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這也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出任全國政協主席時給政協規定的任務:即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國家的現代化服務。


第二句話“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詳細的意思是,全國政協每年大概要組織近100項調研活動,要給中央報送幾十個調研報告,去年全國政協的提案立案達4567件,經濟方面的提案佔41%,民生方面的提案佔29%。劉佳義表示,過去政協履職比較注重建言獻策,在工作制度和機制上面的設計都是按這點設計的,所以存在單向發力的情況。新一屆政協改變了這個狀況,要求建言獻策的過程也是學習教育和凝聚共識的過程,所以叫“雙向發力”。


第三句話“繼承與創新有機結合”。新一屆政協既繼承了歷屆政協的優良傳統,又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氣象。劉佳義指出,新一屆政協履職工作有10個首次。


1.首次開展全國政協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學習研討活動,加強思想理論武裝。


2.首次召開全國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加強組織建設。


3.首次提出要在建言獻策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


4.首次提出政協組織的政治責任是:把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對人民政協工作的要求落實下去、把海內外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


5.首次提出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是:推進人民政協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揮好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


6.首次提出政協履職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


7.首次提出把決勝全面小康社會作為工作的動力源和前進方向標,政協委員要當好這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


8.首次提出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是政協履職的努力方向。


9.首次提出建立委員履職檔案、政協常委提交履職報告的制度。


10.首次提出政協委員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今年是人民政協70年華誕,全國政協各級政協委員有67萬,這些委員一定會努力工作,用新的成績慶祝共和國和人民政協的生日。



編輯:李倩妍

校對: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