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答問 人民幣匯率成焦點
紫荊網(記者 馮琳)3月10日北京報道,3月10日上午10時30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金融改革與發展”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副行長陳雨露,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副行長范一飛出席。
整場發布會上,有關人民幣匯率和金融科技話題是中外媒體的提問焦點。
有記者提問易綱,人民幣匯率問題出現在了中美經貿磋商中,雙方是否已經達成了初步共識?另外,美國要求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以及披露人民銀行可能對遠期期貨市場的干預措施有一個要求,您對此怎麼看?
易綱回答稱,中美在剛剛結束的第七輪貿易磋商談判過程中,確實就匯率問題進行了討論。實際上匯率問題一直是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雙邊和多邊平台的重要問題,長期以來都有討論。中美之間在匯率問題上的討論由來已久,也不是第一次。比如說,在以前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的框架下,都對匯率問題進行過討論。
這次我們討論的許多重要問題,比如說,第一,雙方討論瞭如何尊重對方的貨幣當局在決定貨幣政策自主權。第二,討論了雙方都應該堅持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這樣一個原則。第三,討論了雙方都應該遵守歷次G20峰會的承諾,比如說不搞競爭性貶值、不將匯率用於競爭性目的。並且雙方就外匯市場保持密切溝通。第四,討論了雙方都應該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透明度標準來承諾披露數據等這些重要問題。雙方在許多關鍵和重要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又有記者提問,保持匯率穩定的目標會不會影響到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易綱稱,我們是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是我們匯率的形成機制是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匯率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實際上,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供求為基礎,市場決定匯率,在整個匯率形成機制裡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市場要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匯率是朝著市場方向走。
首先,我們要考慮貨幣政策要以國內為主,實際上,我們考慮貨幣政策的時候,主要是價格和數量這些變量,匯率在國內的考慮裡面應當是不佔重要地位的。我們在國內的貨幣政策上,比如說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多高,都是以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為主考慮的。
同時,這個過程中有個匯率形成機制對整個經濟變量發生影響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中,我們要處理好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堅持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形成機制,它是市場決定的。中央銀行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對匯率市場的日常干預。匯率市場的波動和一定程度上的彈性,對整個經濟是有好處的。我們說一個彈性的匯率,實際上對宏觀經濟和剛才這位朋友問的國際收支調節起一個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比如說去年,我們說匯率穩定不穩定呢?應該說匯率還是相當穩定的,2018年人民幣對美元最強的時候達到了6.28,最弱的時候達到了6.97,這樣一個波動的範圍,從高點到低點大概是11%。如果算波動率的話,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率是4.2%。這個波動率相對於歐元兌美元的波動率、英磅兌美元的波動率,我們的波動率還偏小。歐元的波動率大概是7%左右,英磅的波動率8%左右,我們只有4%。這反映了我們的匯率還是相對穩定的。但同時,這個匯率穩定不代表說匯率盯死了不動,匯率必須要有個彈性,有個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才能起到我說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易綱強調,我們絕不會把匯率用於競爭的目的,也不會用匯率來提高中國的出口,或者進行貿易摩擦工具的考慮,這是我們承諾絕對不這樣做的。
又有記者接著提問,去年以來在匯率方面美國政府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推動人民幣貶值,來獲得競爭優勢,對此央行有哪些回應?今年人民幣匯率整體走勢將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比較大?
易綱回答道,中國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的努力和成果,是受到全世界公認的,大家有目共睹。
在過去三、四年的時間,從2015年開始,人民幣由於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國內因素交織在一起,人民幣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確實是有貶值的壓力。但是中國的貨幣當局面對這個貶值壓力,還是千方百計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為此,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這個努力全世界都看得非常清楚,我們和主要貿易夥伴在磋商過程中,還有專家討論的過程中,大家對這個問題是有目共睹的。
就人民幣匯率走勢而言,經過這麼多年市場機制的不斷形成和完善,我們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彈性越來越習慣了,老百姓對這個彈性也很習慣了,市場上對風險的對沖工具也越來越多。比如說我們的衍生產品、套期保值、遠期等工具對企業,或者對各種需要的群體,都越來越完備。我們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越來越開放。在開放的過程中,外國投資者要投資到中國市場,也要對它投資的頭寸進行套期保值。這些工具都越來越方便,交易量也越來越大,成本也相對變得比較適度。所以這樣一個市場建設和中國開放的總的形勢,會使得人民幣匯率更加向市場決定的改革方向不斷邁進。而且隨著市場工具的增多和完善,人們的預期也越來越穩。比如看最近這一輪,人民幣匯率從去年到今年現在,人民幣6.72元等於1美元,這個過程中反映了市場越來越成熟,預期也越來越穩。
易綱表示,相信人民幣匯率會在市場決定的機制下,變成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可自由使用的貨幣,中國的老百姓、中國的企業和全世界的投資者將對人民幣越來越有信心。
一位記者又拋出了匯率問題,中國有沒有在中美最新一輪貿易磋商當中就匯率問題作出任何的讓步?
易綱指出,中國的匯率形成機制符合我們在G20和所有其他重要國際場合上的承諾。這些年來,匯率形成機制在朝著市場方向改革和不斷完善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我們認為,中國的匯率形成機制是市場決定的,在這方面,市場的感覺、企業的感覺越來越清晰,而且人民幣是朝著一個可自由使用貨幣的方向在發展的。我們的貨幣形成機制實際上也是跟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和跨境風險防範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說我們的老百姓將來用匯會越來越方便,出國留學、出國旅遊,用匯會越來越方便。我們的企業在做貿易時,貿易結算、進口出口會越來越方便,我們進口和出口的核銷完全都取消了。比如在投資方面,ODI和FDI會越來越方便。
易綱稱,再進一步,就是我們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國的股市、債市和其他金融市場都逐步要向全世界開放。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我們的衍生產品和對沖工具將來也會越來越完善。我們在匯率形成機制的討論中和對中國未來市場方向和市場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共識會越來越多,信心會越來越足。
編輯:李倩妍
校對: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