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林文耀:讓兩岸同胞人更親情更濃心更近

紫荊網(記者 俞鳳瓊)3月7日北京報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林文耀今年依然是境內外媒體爭相採訪的對象。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林文耀一番詳實、生動、自信的回答,贏得媒體陣陣好評。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平潭位於福建省東部,是中國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2009年7月,平潭綜合實驗區建立。2014年11月1日,習總書記專程上島考察,為平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2016年8月9日,林文耀從福建省漳州市委副書記任上,調任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自貿區平潭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平潭縣縣長,開啟新的工作征程。


一轉眼,到平潭綜合實驗區工作已兩年多。期間,平潭開放開發做了哪些事,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對此,媒體十分關注。


 “平潭開放開發是中央決策、國家戰略。實驗區成立以來,我們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平潭擘畫的‘一島兩窗三區’戰略定位,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力推動中央決策落地生根、創新發展。”林文耀開門見山。


他以“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作比,用詳實的數據,講述了汗水換來的驕人成就:


——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GDP年均增長10%以上,其中2018年增長8.7%,增速位居福建省第二;財政總收入比開放開發前增長了13倍,近三年上劃中央收入近55億元,開始為中央做貢獻。水電路橋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成,軟硬件配套更完善,城市更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關懷。文旅康體、物流貿易、總部經濟、影視新媒體等特色新興產業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後勁不斷增強。民生短板加快補齊,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協和三甲醫院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投入使用,社會保障擴面提標,群眾的獲得感更強、幸福感更高。


——國際旅遊島建設加快推進。聚焦“原生態+現代化”,邀請國內外一流規劃設計團隊參與編制各類規劃,沙灘、岸線、石頭厝等“真寶貝”得到有效保護,每年植樹造林1000萬株以上,空氣質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省最優。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國內外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自貿區改革創新取得豐碩成果。推出13批次150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61項,在全國全省複製推廣79項,5項舉措入選全國複製推廣改革試點經驗。去年,平潭營商環境位列全省前三,平潭已經成為體制創新、政策優惠、企業青睞的一方創業熱土。


——台胞第二生活圈加快構建。兩岸共同家園更加包容開放,開闢了直通台中、台北、高雄三條客貨海上直航航線,打通了兩岸人流物流便捷通道;實施“一島兩標”,率先落實台企台胞“兩個同等待遇”;深耕“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率先引進台灣專才、台灣優秀村里長,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成立兩岸仲裁中心,全國首創涉台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可選用台灣地區法律解決爭議;建設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和兩岸國學中心,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目前,從平潭口岸出入境的旅客突破79萬人次(其中台胞3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110多萬噸;辦理卡式台胞證突破65萬人;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台灣青年看好大陸發展前景,走進平潭就業創業、分享機遇。


“精耕試驗田、當好擺渡人”


福建廈門、漳州、泉州,統稱“閩南”。這里的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群體性格。祖籍泉州南安的林文耀,履職經歷豐富,“富有激情、敢於擔當”是朋友、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


談及成就,林文耀說:“平潭的每一點變化、每一步發展,都歸功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習總書記的親切關心關懷;歸功於福建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的重視支持,特別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歸功於社會各界和方方面面的合力推動;歸功於歷任党工委管委會領導打下的良好基礎,一任接著一任幹,以及全區幹部群眾上下齊心、久久為功的艱苦奮鬥。”


大道之行,民心所向,勢不可擋。當前,平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站上了新起點,開啟了新征程,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一島兩窗三區’戰略定位,深入實施‘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工程’,精耕試驗田、當好擺渡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推動應通盡通、平潭先通。”林文耀說。


如何“精耕試驗田、當好擺渡人”?林文耀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要在心靈相通上下功夫,打開心結,搭建心橋,共築心源,增進知情知理知心,讓“一個中國”原則、同根同命意識扎根在台灣老百姓的心中。


要加強民族文化和信仰建設,以南島語族考古文化基地和兩岸國學中心等為平台,共同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心靈契合,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讓兩岸同胞血濃於水、親望親好的共同信仰基礎發揚光大。


要努力把兩岸間68海里的海路打造成兩岸融合的“黃金通道”,打造成兩岸一家的“親人通道”,讓兩岸同胞人更親、情更濃、心更近,攜手共創共享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未來。


鏗鏘有力的話語背後,是對未來的期許和自信!



編輯:李博揚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