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青少年踏入高中階段前後,需要經歷連串影響個人未來發展的改變,諸如選擇學術專業、應考公開試以求取資歷、決定中學畢業後出路,這些都使他們逐漸邁向成年人的世界。他們在這階段開始了解自我志向、萌生個人目標,同時要面對現實生活愈加複雜的限制和挑戰。部分能夠調適這種矛盾的青少年會建立人生的方向,對前景充滿希望,但部分未能應付的青少年會沮喪及放棄,更甚者是對未來感到絕望。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為了解香港年青一代對升學及就業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展開「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圖為「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的研究成員


有關「希望感」的研究

  關注青少年發展的早期研究普遍著眼於成長期間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例如壓力、情緒和精神病患、自殺及自毁行為等),並嘗試判定及防止相關的潛在風險因素(社經背景、性格特徵、朋輩影響、生命中的重要改變等),較少關注個體是如何正面面對挑戰。有見及此,正向心理學者提倡從人的心理情緒和素質著手,嘗試培養並發揮個體的優點或潛能,適應生命改變及挑戰,以達至個人成長(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

  「希望感」(hope)是近年正向心理學中學者廣泛研究的一個心理素質(personalstrength)。希望感不單是對美好事物如願發生的主觀期許(Snyder,1994),亦是達成個人目標的「認知-動機」歷程(cognitive-motivationalprocess),當中包含兩個元素:(1)認知層面,具較高希望感的人自覺能夠找到達成目標的行動途徑(pathway),並且在選擇途徑的過程中保持靈活,即使一種方式不奏效,亦能思考不同方法解決困難和達成目標;(2)動機層面,具較高希望感的人有持續向目標邁進的能動力(agency),即使遇上困難或挫折亦能自我激勵,解決問題。

  過去二十多年,希望感這項心理素質吸引了大量心理學、教育學、輔導學學者及工作者關注,其測量工具亦廣泛應用到相關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ies)之中。研究發現,希望感能預測個體的學術表現(Snyder et al.,2002)、運動表現(Curry,Snyder,Cook,Ruby,& Rehm, 1997)、精神健康(Marques,Pais-Ribeiro,& Lopez,2009)和生活滿足感(Marques,Pais-Ribeiro,& Lopez,2011),以及較低程度的抑鬱(Geffken etal.,2006)和焦慮情緒(Chang & DeSimone,2001);反之,具較低希望感的青少年傾向參與高風險的行為,例如暴力行為、濫藥和意外受創等(Bolland,2003)。基於以上種種,學者普遍視希望感為青少年正向發展的預測因素(predictor)和保障因素(protectivefactor),認為培養青少年的希望感能協助他們迎接成長上的各樣挑戰。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筆者認為,政策制定者在制訂宏觀教育政策的同時,亦須以微觀角度聆聽不同階層和社經地位的年青人的聲音。圖為專家與青年人進行小組訪談


香港青年人的「希望感」

  為了解香港年輕人的升就歷程和對將來的希望感,「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於2017年6至8月進行了「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HKLSA)」第四期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1,049名約20歲的青年人,他們均曾參加PISA 2012,並循不同途徑升學或就業,受訪期間為中學畢業後第三年。我們亦在同年4月,根據他們的升就途徑,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其中16名青年人進行聚焦小組訪談,從青年人自身的角度來闡釋他們的升就抉擇。以下我們分析這批青年人的希望感,以及希望感與個人背景及家庭因素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Snyder et al.(1991)研發的「希望感量表」(Hope Scale)測量受訪青年人的希望感。受訪者按六點李克特量表(1=「十分不似我」,2=「不似我」,3=「頗不似我」,4=「頗似我」,5=「似我」,6=「十分似我」)對題項評分。

  表一顯示量度希望感的八個題項的平均值。八個題項分為「行動途徑」和「能動力」兩個副量表,各題項的平均值均高於3.5,其中最高的是受訪者自覺「過去的經歷有助面對將來」(4.28),其次為「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很多解決方法」(4.27)和「熱切追求自己的目標」(4.08)。這反映受訪青年人在生活上傾向有希望,在尋找解決困難方法上抱有正面想法。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影響青年人「希望感」的個人背景及家庭因素

  上述結果顯示青年人的整體情況,然而,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的希望感有否差別?本研究以希望感的兩個副量表──行動途徑及能動力──的因素分數(factor score)作為依變量(dependentvariable),並以青年人的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類別及家庭教育資源,建立一個社經地位指標作為自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使用線性迴歸(linearregression)模型分析背景因素對青年人希望感的影響。

  表二顯示個人背景因素對希望感的影響。女生與男生在行動途徑方面有輕微但顯著的差異,女生低於男生約0.09個標準差,在能動力方面則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顯示,女生雖與男生有相若的意志和決心去達成目標,但對於達成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女生則沒有男生那樣有把握。而社經地位亦與青年人的希望感有顯著相關:社經地位每上升1個標準差,青年人感知的行動途徑便增加約0.09個標準差,能動力亦增加約0.12個標準差;反映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從以上看來,富爸媽的子女才能對將來有希望嗎?HKLSA第四期問卷亦有問及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例如「當我遇到困難,父母會支持我」),受訪者按四點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對四個題項評分。以該四個題項建立一個指標,加入線性迴歸模型內(表三)。結果發現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青年人的希望感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比社經地位與希望感的相關度較強: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每上升1個標準差,青年人感知的行動途徑便增加約0.18個標準差,能動力亦增加約0.21個標準差。這顯示即使父母未必能提供豐富的經濟資源,若能多點鼓勵和支持青年人的升就選擇,已經足以對青年人的希望感帶來正面的影響。另一角度而言社經地位的影響力,部分是通過「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影響青年人希望感。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青年人升就路上的心聲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在自資學位界別推出「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致力支持中學畢業生修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據《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所述,「從政策上來說,所有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入大學門檻成績(即「3322」)的學生都可接受資助的大學教育。」(149段)這項政策固然有助經濟上有需要而又合資格的年青人升學,卻未能惠及那些未達大學入學門檻而又有志升學的年青人。而2019年「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將涵蓋約二千個自資副學位學額(施政報告,167段),相比起每年二萬多的副學位學生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年青人在報讀副學位和各類專上課程時,仍會受制於經濟或種種限制因素。

  我們在聚焦小組訪談期間,與年青人討論過他們在升就路上的經歷。其中兩位於中六畢業後入讀基礎文憑課程,及後升讀高級文憑,卻因經濟條件所限,同樣於就讀高級文憑期間退學,受訪期間從事兼職工作。


簡單輯錄的受訪心聲:

  「我家剛好在我讀found.dip.﹙按:基礎文憑﹚那年斷了綜援,我都有個妹妹。那年因為審批,要交上一年的入息去批,那我家裡交不了,所以不能申請政府免費批一筆錢給你,要申請跟政府借。夠借去交學費,但就不夠借去作生活費。」(安琪[化名],女)

  「其實我家裡不是很有錢,只是又未到最沒有錢那些階層。我家其實不止我一個,我還有兄弟姊妹,其實我家要負擔那麼多人很是辛苦,但又不可以借錢,要自己完全負擔學費,學費又不是便宜。到了high dip.﹙按:高級文憑﹚時候原來又要花一大筆錢,但我又借不到,又不合資格,那我覺得很難做。」(敏怡 [化名],女)


談到有關父母的支持,敏怡有以下的敘述:

  「我需要別人的支持……即是不要做每一件事都好像不符合家人所想,每天都會被人罵那樣。我想他們都可以認同我一些東西。即是不一定要付錢讀書那些,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可以認同一下我的話,我已經覺得很好。」


談到對將來的希望,安琪和敏怡皆表示打算再次升學:

  「我希望在我讀書那刻,至少不用有那麼多負擔,即是不用那麼多經濟上的﹙負擔﹚,即是可以很安穩地度過那兩年,沒有什麼特別已經是我最幸福、最美滿了,不用弄到好像現在那麼『唔湯唔水』。」(安琪)

  「﹙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讀到自己喜歡的科目,家人又支持你,其實已經很好。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有熱誠的工作,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敏怡)

  由此看來,這些青年人雖曾經歷升學上的挫折(因經濟原故而退學),卻仍懷著對將來的希望,沒有輕言放棄。這些敘述一方面顯示對於學業方面稍遜、以至缺乏自信的青年人來說,家長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亦顯示了政策制定者在制訂宏觀的教育政策同時,亦須以微觀角度,透過聆聽不同階層和社經地位的年青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實際境況,才能令所制訂的政策更為全面和「貼地」,使那些成績稍遜但富有潛能的年青人亦得以悉心培育。

香港青少年「希望感」追蹤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青年人的希望感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比社經地位與希望感的相關度較強。圖為DSE放榜,家長到場支持


總結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的發言中,以「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為主題,「呼籲學校、家長和關心孩子成長的不同持份者,與教育局繼續攜手協力,一同建構『正向的』社會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人生態度。」(151段)。其實現時香港大部份的中學畢業生有升學的目標,草根階層的希望感或會因經濟條件不足而稍遜,故此父母的情感支持更為重要,能使孩子有力量朝著目標堅定前行。

  隨著高等教育擴張,今日年青人的升學選擇看似比過去的多,但同時間,就業市場和社會對年青人學歷的要求亦有所轉變和提升。現時高等教育制度內所提供的種種升學出路,能否真的給予年青人希望感、以至達成希望的途徑?對於那些成績未如理想的年青人,現時的政策能為他們做到的又有多少?為此政府在檢討高等教育政策時,宜更全面考慮每一個年青人的升學需要,除了考慮有能者(學業成績達標者)外,亦多了解能力稍遜者、以及來自弱勢家庭者的需要,使每位年青人皆能燃點希望,朝著理想而可達到的目標堅定前行。

者係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