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鬥爭的啟示

——記中美建交後圍繞台灣問題的

第一場重大政治較量

40年前,中美建交伊始,正當剛剛步入正常化軌道的中美關係在各個領域展現積極發展的勢頭、中美兩國人民對雙方關係正常化的美好前景滿懷期待之際,美國國內反華勢力卻在台灣問題上挑起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1979年4月10日由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經美國總統卡特簽署正式生效。該法案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的精神,極大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為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嚴重障礙。對此,中國政府展開了堅決的鬥爭。在這一中美建交後首場重大政治鬥爭中,鄧小平提出了一整套指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思路和原則。

| 北京 楊親華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1979年1月,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圖為當年鄧小平訪美時,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署協議

《與台灣關係法》出籠,中美關係橫添“違章建築”

從1977年8月美國國務卿萬斯訪華、1978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以及1978年下半年同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關於中美建交的談判,美方都提到中美建交後美國將要“立法調整”同台灣的關係。1979年1月26日,卡特總統正式向美國國會提出了這種“立法調整”的《綜合法案》,表示以後將在非官方基礎上同台灣繼續保持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並通過“美國在台協會”這一新設立的機構予以實施。

然而,美國國會在2月下旬開始審議後,卻作出重大修改(據統計,美國參眾兩院對這一法案共提出135件修正提案),將《綜合法案》更名為《與台灣關係法》。它的許多條款都明顯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

中美建交公報規定,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人民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與台灣關係法》則規定該法的宗旨是“維持美國人民同台灣人民之間的商務、文化和其他關係”。同中美建交公報相比,“其他非官方關係”中的“非官方”一詞被刪除。

中國政府一再表明,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並於中美建交的同一天宣布了解決台灣問題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但《與台灣關係法》在提到美國政策時說,美國決定與中國建交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決定這樣的期望”,“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台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為此,“美國將向台灣提供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禦武器和防禦服務”。解決台灣前途的是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是中國的內政。《與台灣關係法》的上述條款,不僅是為台灣問題的解決設置障礙,更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其結果只能是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與台灣關係法》的要害是繼續堅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政策。該法案規定,美國與台灣方面在1978年底以前有效的“條約”和“協定”,除1954年12月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及其有關協定外,一律繼續有效,把過去以“國家名義”簽訂的一大批“條約”“協定”一字不改地保留下來。這實際上是企圖否認只有一個中國、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實際上是重新恢復了《共同防禦條約》。《與台灣關係法》明目張膽地破壞了正常化的政治基礎,埋下了日後中美關係的許多矛盾和摩擦的禍根,成為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的嚴重障礙。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中美建交公報規定,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圖為當時《人民日報》發布的號外

中國政府展開中美建交後 首場重大政治較量

早在《與台灣關係法》尚在美國國會討論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採取了一系列阻遏措施。

1979年3月3日,中國駐美國大使柴澤民奉命向美國政府轉達中國政府的強烈關切,表示:美台未來關係的安排應根據中美兩國建交時雙方同意的原則來處理,不允許單方面違反或破壞這些原則,中國方面不能同意任何干涉中國內政、使美台關係帶有某種官方性質以及變相地保持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立法條款;中國方面注意到卡特總統已表示不能接受同美國已向中國作出的保證相抵觸的任何決議或修正案,希望美國政府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美國國務卿萬斯則表示:美國政府將設法影響美國國會,但不能控制它。

3月16日,中國外交部部長黃華緊急約見美國駐華大使伍德科克,就美國國會即將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表明中國政府強烈的反對態度,指出:《與台灣關係法》在一系列問題上違反兩國建交時雙方同意的原則以及美方的承諾,實質上是企圖在某種程度上保持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繼續干涉中國內政,使美台關係具有官方性質;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如果議案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卡特總統簽署生效,對兩國關係是十分有害的;美國政府有責任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職權,確保在處理美台關係的立法調整上不出現任何違反兩國建交協議的事情。

然而,美國國會那股企圖控制台灣的勢力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還是於3月下旬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並於 4月10日經卡特總統簽署生效。

對此,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4月19日會見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訪華團時嚴正指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基礎是只有一個中國,現在這個基礎受到了乾擾;中國對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是不滿意的,這個法案最本質的一個問題,就是實際上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法案的許多條款表示要保護台灣,說這是美國的利益,還說要賣軍火給台灣。一旦台灣有事,美國還要幹預。卡特總統表示他在執行這個法案時要遵守中美建交協議,中國正在看美國以後採取的行動。

4月28日,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遞交了抗議照會,著重指出:《與台灣關係法》干涉中國的內政,實際上把台灣視為國家,把台灣當局當做政府,這是嚴重違反中美建交協議的行動。中美建交協議是今後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和準則。中國政府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如果美國方面在台灣問題上不恪守兩國建交協議,而懷有繼續干涉中國內政的圖謀,這只會給中美關係造成損害。

面對中國政府的一再抗議,美國政府不得不於7月6日覆照說:美國政府將遵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達成的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各項諒解,國會最後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並不是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符合政府的意願,但它為總統提供了充分的酌情處理的權力,使總統得以完全按照符合正常化的方式來執行這項法律。當然,這完全是一種於事無補的遁詞。

之後,鄧小平在各種不同場合多次強烈抨擊《與台灣關係法》對中美關係發展帶來的傷害。鄧小平指出:“《與台灣關係法》是發展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這不僅牽扯十億人民的感情,而且是侵犯中國主權、阻撓中國和平統一的問題。”他還說: “對中美兩國關係投下陰影的主要是《與台灣關係法》,這個法太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了。這個法規定的不只是美國與台灣保持非官方的文化、商務關係,而是涉及政治領域,特別是涉及中國的主權。即使解決了美售台武器問題,但也只是解決了我們兩國關係中的一個問題,根本問題還是這個法。這是我們兩國關係中的關鍵問題。這個法只要存在一天,就存在一天的陰影。我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想把中美關係建立在一個牢固的基礎上,排除這個陰影。”1982年8月17日,中美經過近兩年的外交鬥爭和困難時期,終於達成“八一七公報”。鄧小平在對公報即將發表表示祝賀時,再次強調:“中國重視中美關係,願意為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與美方一起作出努力。但在兩國關係問題上存在著一片烏雲,這就是《與台灣關係法》,希望美國能正視這個問題。”鄧小平認為,“《與台灣關係法》是中美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如不改變此法,中美關係恐怕很難有明顯的、滿意的發展”。

1983年3月30日,鄧小平當著小托馬斯.奧尼爾率領的美國眾議院代表團眾多美國國會議員的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政府對美國《與台灣關係法》的立場和看法。他指出:“我多次跟美國朋友說過,我們彼此都應該珍惜符合世界和平利益的這樣一個政策,珍惜這個局面,把我們這十年走過的曲折道路中的很多障礙消除掉,這對於我們兩國都有利。”他著重指出:“《與台灣關係法》無論從內容來講,還是從方式來講都是乾涉中國的內政。中國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是中國決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承諾,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是中國的內政,別人無權干涉。”“希望美國朋友們充分理解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充分理解中國人民的感情。坦率地說,《與台灣關係法》還是杜勒斯主義的產物,美國人可能感到這不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中國人的看法就不同了。在中國人看來,這不是乾涉中國的內政嗎?美國的議會通過一個什麼法來強加給中國人民,這是什麼主義?我們望美國議會的朋友們站在中國人民的角度來想一想這一個問題,就會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要堅持這一點。”他還表示:“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是一個重要問題,但根本的問題還是《與台灣關係法》。”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中美建交後,美國通過“美國在台協會”與台灣方面保持非官方關係。圖為美國在台協會的新會址

鄧小平提出一系列指導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論述

面對中美關係的危局,鄧小平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巨大膽識,匡扶既倒,克難前行,為中美關係行穩致遠,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提出了一系列指導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論述。

要從全球戰略的角度看待、處理中美關係。這是鄧小平在對美工作和對美鬥爭中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1981年6月16日,在中美圍繞美國售台武器出現僵局的時候,鄧小平會見前來北京訪問的美國國務卿黑格,就如何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發表意見,指出,“如果要使中美關係不停滯並且要繼續發展,關鍵問題是從什麼角度來觀察和對待中美關係。是從全球戰略的角度來對待兩國關係,還是從一些暫時的、戰術的策略觀點來對待兩國關係。”鄧小平明確地表示:“中美關係是全球戰略中的一部分。”同年7月19日,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時再次表示:“我們有共同的信念,即不是把中美關係當作一般的、一個時期的或策略性的關係,而是從全球戰略角度來看待我們的關係。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關係,才能有基礎,才能發展關係,起碼是維護現有的關係。”1981年10月16日,鄧小平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就同美國總統里根會談問題表示,“我們是從戰略角度考慮中美關係的,雙方都不要玩打牌遊戲。打牌是不從政治角度、不從戰略利益考慮的,有時甚至也不從國家利益考慮。”“從戰略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有個穩定的政策。”

要堅守中國的核心利益,積極穩妥地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涉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國家安全,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鄧小平一直給予極大的重視。鄧小平認為,中國最大的政策之一,就是統一祖國、解決台灣問題。鄧小平針對《與台灣關係法》指出,“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主要是解決了台灣問題,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才取得了中美新關係的建立,並使之繼續得到發展。台灣問題本來是過去了的問題,現在又重新提起來了。”“卡特執政的後期,美國國會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這就變成了中美關係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鄧小平反復嚴肅地提醒美方:中美兩國之間現在面臨的就是一個台灣問題,這是一個涉及中國自身國家利益和主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回旋餘地。“台灣問題是中美間最大的疙瘩,可能今後還是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帶來某種衝突都可能,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兩國關係中爆發性的問題。”“而要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還是一個台灣問題,解決了,中美之間的陰影也將消除。

要有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鄧小平在黨內多次強調,對導致中美關係停滯、甚至倒退,思想上要有這種準備。對美國一定要有最壞情況的打算。鄧小平在1981年6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中美關係問題時再次表示:對美國一定要有最壞情況的打算。不要怕中美關係倒退,更不要怕停滯。對在停滯、倒退的情況下如何同美國交往,要認真準備。鄧小平強調,如果美國不尊重中國主權,勢必要導致中美關係的倒退。他表示,現在的問題是,中美關係倒退了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世界上有一種議論,說中國不敢倒退。美國最近的輿論包括他們官方人士的非正式講話,說倒退對中國不利。所謂不利,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會受到影響,貿易方面會受到影響。這實際上是一種威脅。我們對這種腔調根本不理。鄧小平說,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從卡特後期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後兩國關係開始降低。不僅是里根時期,卡特時期就已經開始下降了。有一段時期降得很低,面臨破裂的危險。我們做了準備,準備破裂。因為我們的立足點放在不怕破裂上,所以取得了這一系列進展。

要堅決肅清在中美關係上種種妄自菲薄的錯誤觀點。1981年1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參議院共和黨副領袖史蒂文斯和美國總統出口委員會副主席陳香梅時,尖銳批駁了在美國有相當市場的四種錯誤觀點:其一,認為中國很窮很弱,無足輕重,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國家;其二,視中國有求於美國,而美國無求於中國;其三,認為如果美國對蘇聯強硬,像台灣這樣的問題,中國可以吞下去;其四,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鄧小平視上述這四種觀點為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原則問題,認為這些觀點如果不加澄清,很可能導致中美關係後退。

中美關係的發展應與建立世界新秩序密切相關。鄧小平反復強調兩條外交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他認為,“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中美之間雖有分歧點,但也有共同處,應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中尋求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

反對《與台灣關係法》 鬥爭的啟示

美國對台軍售一直沒有停止過。圖為近年來美對台重大軍售情況(資料圖)

今天的中美關係,正面臨40年來之未有大變局,重溫當年鄧小平處理中美關係的思路、提出的原則方針,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中美關係,保持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作者係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港澳局原副局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