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通的影響

3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系統首批受理名單出爐,科創板已從制度設計構建階段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科創板對標國際先進市場科創企業上市制度經驗,在審批、上市、交易、監管及退市等各環節作出特別設置,相信將對內地資本市場深化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香港市場如何應對也值得探討。

|香港 蘇傑

科創板開通的影響

從發達經濟體中小企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政府政策扶持與市場化發展是兩大基本因素。科創板的設立有助於打造利用直接融資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完整閉環,營造創新自主化的內部融資環境,規避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風險,成為彌補內地現有支持科創企業上市制度不足,儘快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短板的最佳途徑。

科創板開通的影響

上海證券交易所(圖:視覺中國)

在審批、上市、交易、監管及退市等

各環節作出特別設置

作為內地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的重要環節,科創板在審批、上市、交易、監管及退市等各環節作出特別設置。

循序漸進推進註冊制。科創板在內地資本市場首次引進國際成熟市場通行的註冊制。上海證券交易所承擔上市審批的主體責任,審定後即交由證監會進行註冊程序。值得留意的是,有別於有些媒體解讀的“寬進嚴出”,相關部門負責人特別指出,內地在具體操作上將從嚴掌握,無論是交易所還是證監會都將進行實質性審核(即證監會亦具備上市申請否決權),從源頭上保障上市公司質量,並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監督;定價機制料更趨市場化。

上市公司標準更具包容性,聚焦科創企業。科創板首次在內地引入市值指標作為上市公司考察重點,並與收入、現金流、凈利潤、研發收入四項指標進行組合,形成五套上市標準,最低預計市值要求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下同﹚。發行人在上會前還可以變更所選標準。同時,此次科創板規則明確特殊股權架構及紅籌企業可申請上市。從上市企業行業限定來看,在聚焦科創的前提下,主要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及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其他技術服務等行業。

交易環節突顯激發市場活力與保護投資者並重。一方面,透過放寬漲跌幅限制(新股上市5天內不設限,之後由10%擴至20%)、引入盤後固定作價交易、優化融券規定(上市首個交易日即可作融券標的)及調整微觀機制安排(如提高需申報的單筆數量和限價訂單等),力爭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另一方面,引入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設置證券、資金賬戶資產不低於50萬元、參與證券交易滿24個月的個人投資者門檻。未符合入場條件的投資者可透過購買以科創板股票為標的基金產品參與。另外,相關措施還對審慎交易、分散化交易及會員對異常交易的管理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

從五大方面強化監管。包括:信息披露更具針對性;股份減持更合理;差異化表决更規範;保薦責任更為嚴厲;股權激勵更為靈活。

嚴格退市規範。為配合科創板啟動和註冊制試行,內地亦同時從標準、程序、執行三個層面明確了退市規範。

香港資本市場面臨挑戰同時仍有機遇

市場預期,在“高標準、穩起步、嚴監管、控風險”原則之下,科創板初期發行規模或在200-500億元以內。未來其影響勢必逐漸發酵。

短期對市場行情有提振作用,對其他板塊資金的分流情況有待觀察。資本市場改革帶來的政策利好,歷來是支持內地市場走強的主要因素。科創板的穩步推進,無疑成為近期內地A股市場上漲行情的一大助推因素,相關行業概念股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向好表現。2009年10月,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上市,募資155億元,其間A股市場表現平穩。鑒於此,相信在起步節奏可控的前提下,科創板對現有板塊存量資金產生“抽血效益”的可能性應該不大,分流資金規模或相對有限。

中長期有助於A股制度完善與生態優化。隨著科創板推出,投資者在A股市場的可投資標的更為豐富及多元化;伴隨新板催生的發行承銷、交易及退市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陸續落地,曾熱炒的“殼資源”或不再稀缺,市場炒作風氣有望得到一定遏制;在新規則之下,內地券商將更多承擔市場化定價、撮合交易和價值投資角色,進一步引導投資風險從偏散戶向偏機構轉變。作為內地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諸多創新機制在平穩運行趨於成熟之後,料將向全市場推廣,進一步促進A股市場法制化、規範化發展,提升中長期投資價值。

香港市場如何應對值得探討。科創板制度設計其實借鑒了香港去年上市規則修訂以及滬港通平穩運行的成功經驗。隨著科創板漸行漸近,加上內地有省市出台對擬上市企業的補貼措施,不排除部份已在港上市公司回流,或原擬來港上市的內地科創企業轉而選擇本土上市。有鑒於此,港交所在發布未來三年戰略規劃時表示,將致力於拓展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優質上市資源。

在面臨挑戰的同時,香港市場仍有機遇:一是不少擬上市企業或會選擇A+H模式,既享受內地市場同類股票較高估值紅利,又藉助香港市場大量國際資金和海外機構投資者優化公司治理,布局國際化發展;二是待科創板平穩運行一段時間之後,在該板上市的股票有望納入滬港通交易標的,香港市場資金和投資者可透過互聯互通機制參與。科創板開通的影響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