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蘇見——蘇州古鎮剪影
所謂“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這裡的杏花微雨、水巷人家、園林風雅、歷史遺跡……無不以溫和而典雅的姿態存在,示意著一種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召歸,讓來到蘇州的人們慨歎著關於江南的想像成真。然而每當說起蘇州,世人皆讚“蘇州園林甲江南”的風雅,但是回溯歷史便會發現,私家園林的興盛是在明清之後,古鎮的粉牆黛瓦才是蘇州不曾更改的底色。蘇州的古鎮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江南的經濟地位日益提高,漕運鹽運使蘇州周圍的小鎮興旺發達起來。這些小鎮經濟富裕,名人輩出,小橋流水人家的規劃格局和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也獨樹一幟,形成了江南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聞名世界的蘇州籍建築大師貝聿銘認為,真正的蘇州特色就是“粉牆黛瓦,枕河人家,水道縱橫”。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當下,想尋回江南的舊時模樣,蘇州的古鎮不容錯過。
文|蘇州 李鑌 宋曉一
震澤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周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水鄉,位於澱山湖、澄湖、白蜆湖、南湖之間。方志載:“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港汊紛歧,湖河聯絡,咫尺往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鎮,仿佛蕩漾在輕柔的碧波之中,自有一種溫柔的底氣。上世紀80年代,著名畫家陳逸飛的油畫《雙橋》讓世界認識周莊。作家余秋雨這樣寫道:“斑駁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織的雙橋堅致而又變老,沒有比這個圖畫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更能標誌故土的了。”——青石板徑木柵小窗,里巷幽長弄回路轉,周莊的美在於她的素面朝天,無須矯飾,因為這裡不僅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是依然有炊煙、鄉野、漁歌的“生活著的古鎮”,更是符合人們心靈休憩需求的精神故園。
周莊
如今,走進周莊,水巷之間,駁岸、拱橋、粉牆、黛瓦,保存完整,吳韻悠悠。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全鎮近千戶住宅中,明清建築佔一半以上,鎮上有張廳、沈廳、雙橋(世德橋、永安橋)、富安橋、全福寺等名跡。身處其中,聽吳儂軟語,櫓聲欸乃,昆曲悠遠,看“小橋流水人家”如入畫卷。累了,踱到街邊的茶館喝一杯當地的阿婆茶,嘗一嘗店家做的手工酥餅,就著窗外的風景,心下自然無掛礙。
同里:醇正水鄉,舊時江南
同里古鎮位於蘇州之南,全鎮區約2平方公里,四周約60平方公里的綠洲,為同里湖、龐山湖、葉澤湖、南星湖、九里湖所環抱。因為河網交錯,跨水築橋,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粉牆黛瓦、額脊高挑的古街坊,傳遞著古遠的韻味。
同里
“走進同里,第一印象是水多橋多,十多條河將古鎮割成15個圩島,建造於宋明清三朝的石橋,又將這些圩島連成一片。人不沾水,照樣可在全鎮自由行走。河不寬,有石埠700多個,供人上下河灘;街不長,沿著河岸蜿蜒延伸,可繞遍全鎮;橋不大,有49座,入水鄉如履平地。”同里的橋中,最著名的是三橋,即建於清代的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將自然街道串成一個三角的整體,也成為遊客的必游的喜慶地標。
同里的寧靜恬淡,在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中更加彰顯。退思園是同里保存最好的園林,原是清末所造,園名取“退思補過”之意,體現了園主避世隱逸的想法。整座園林的建築構造外簡內深,小巧精緻,以貼水建築見長,集中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曲橋、回廊、假山、水池,融入了春夏秋冬琴棋詩畫之美景。1986年,美國紐約以它為藍本在斯坦頓島植物園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莊”,由此可見退思園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同里退思園
作家艾雯在《老家蘇州》中寫道:“青石台階、黑漆屏門、白粉牆頭探出一兩枝桃李。小何縈繞回轉,潺潺流過楊柳岸,傍水人家,櫓聲欸乃,滿載蔬菜瓜果的小舟駛過身邊,收網的漁船穿越腳下的拱橋洞。”這些美麗的句子,用來形容蘇州的古鎮是如此的恰切,讓姑蘇的風景猶在眼前。周莊與同里,是蘇州眾多古鎮中的兩顆明珠,除此之外,據統計,目前蘇州境內有200多個小城鎮互相呼應,平均每42.4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比全國平均數的每160平方公里才有一個小城鎮高出了3倍多。保存完好的古鎮還有震澤、甪直、錦溪、千燈、盛澤、木瀆、沙溪等許多地方,她們相似卻不雷同,各有各的風姿與風骨,等待您的探索和品味。
(作者分別係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
旅遊發展研究室科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