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共建國家民意基礎 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得到各方積極響應。據國家發改委消息,截至2019年3月6日,中國已經與123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批重點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見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為越來越多沿線民眾帶來實惠,也贏得國際社會讚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再次成為各方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議題。許多國家希望借助高峰論壇這個大平台,進一步加強互利合作,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多務實成果,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 北京 于運全 孫敬鑫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圖:新華社)
“一帶一路”倡議在共建國家開花結果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是解決當前全球治理問題的中國方案。越來越多國家明確投出了支持票和信任票,與中國一道共建這個互利合作的實踐平台。
政策對接加快推進。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共建國家的戰略對接和政策溝通,“一帶一路”的國際關注度持續提高、合作範圍和深度不斷拓展。在哈薩克斯坦,2016年9月,中哈簽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在印尼,中印就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海洋支點”構想達成政治共識,並隨即啟動相關合作。在俄羅斯,2018年5月,中俄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為雙方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架構,成為朝一體化戰略真正對接邁出的一大步;2019年2月,普京在國情咨文中指出,繼續推進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在巴基斯坦,2017年12月,《中巴經濟走廊遠景規劃》頒布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巴基斯坦“2025發展願景”深入對接。在緬甸,2019年2月,緬甸實施“一帶一路”指導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委員會主席、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會上表示,對緬甸和整個地區來說,參與“一帶一路”都是有益機遇。在蒙古,中蒙同意加快“一帶一路”倡議同蒙方“發展之路”倡議的對接落地。在老撾,形成了以中老經濟走廊為規劃、以大項目合作為龍頭、以民生和扶貧合作為側翼的共建“一帶一路”新格局……即便在非沿線國家,進展之快也是有目共睹。2018年5月,中日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備忘錄,幫助日方以適當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9月,英國議會跨黨派“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小組成立,目的是幫助英國議會增加對“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的了解,並為英國企業界提供積極參與、尋求機會的平台;2018年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連接歐洲和亞洲——對歐盟戰略的設想》;2019年3月底,意大利簽署了支持“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
前期成果紛紛湧現。“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黃金法則,持續從理念轉化為行動,落地之處捷報頻傳、碩果累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哈薩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馬爾代夫建成了第一座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成為中歐陸海快線的重要支點,吉布提新港成為東非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港口之一,在肯尼亞被稱為“世紀工程”的蒙內鐵路建成通車,中歐班列成為亞歐大陸上距離最長的合作紐帶,印尼雅萬高鐵項目已進入全面實施推進階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等扎實推進,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哈利法港等進展順利,中白工業園、中國-阿聯酋產能合作園區、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穩步推進……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了各國的發展進程,改善了沿線的民生需求。這些事實證明,“一帶一路”絕不是什麼“空中樓閣”,而是一個一個惠民的項目;絕不是中國的“後花園”,而是各方共同建設的“百花園”。
當地輿論整體積極。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之一,“一帶一路”正在受到眾多利益相關者的認可,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公共議題。據統計,僅2018年,國外主流媒體共發表“一帶一路”相關英文報道超過8萬篇,是2014年的兩倍多,《印度時報》、亞洲新聞聯盟、新加坡《海峽時報》等媒體報道量位居前列。總體來看,多數共建國家媒體認為“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推動力,能夠積極推動區域聯通融合發展,期待“一帶一路”倡議與本國發展戰略對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在全球22個主要國家開展的調查顯示,2018年,海外受訪者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認知度為20%,在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的認知度甚至達到40%及以上;認知度排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印度(50%)、日本(43%)、意大利(40%)、韓國(30%)、俄羅斯(30%);認可“一帶一路”倡議對其個人、對所在國家、對地區和全球經濟有積極意義的比例分別為39%、43%、55%。《國際金融論壇中國報告2018》發布的民調數據顯示,在受訪的26個代表性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中,63%的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極其重要乃至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過去10年最重要的全球倡議之一。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和《經濟學人》企業網絡組織2017年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超過80%的受訪區域商業領袖“認同”或“強烈認同”“一帶一路”倡議對其所在公司來說是一個機遇,75%的受訪者期待“一帶一路”的推進能夠擴大對其公司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人類先輩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和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根據1963年出版的《The Universe Atlas of the Christian World》(基督教世界地圖集)記載,開封、長安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起(節)點城市。圖為《The Universe Atlas of the Christian World》中的世界地圖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獨特魅力
“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取得豐碩的前期成果,贏得積極的輿論反響,與其具備的幾個特質有關。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鮮明的價值導向。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正在成為全世界共同的挑戰。尤其是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言,由於整體上發展水平不高,不少國家是低收入國家乃至最不發達國家,謀發展是各國的共同願景。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古代絲綢之路到新時期的“一帶一路”,變的是互聯互通的方式,不變的是絲路精神的傳承。“一帶一路”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這條延續兩千多年、連接亞非歐的絲綢之路再現昔日輝煌,使傳承兩千多年、激勵近百代人的絲路精神持續得到弘揚。“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核心與邊緣”的剝削型經濟關係,也不是“依附與被依附”的不平等經濟關係,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是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在制度設計上,“一帶一路”倡議充分體現了合作共贏的要求。它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輔相成,經濟交往與文化交流並行不悖;它注重依靠區域自身的文明特點、發展階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來形成發展合力。這些都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解決問題是“一帶一路”前行的持續動力。“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辦法和方案。正如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回聲報》發表的文章所言,“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冷戰結束以來一直沒有共同發展計劃、強行推動的自由主義民主化遭遇失敗後的世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數字是能最能直觀反映現實的。迄今為止,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80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4萬個工作崗位。僅2018年,中方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56億美元。到2018年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沿線國家貸款餘額約2,500億美元。投資並不是合作的全部,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持久的動力。比如,中國石油承建的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有效解決了油氣資源輸出難的問題。再比如,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曾長期虧損,在中方接管3個月後,集裝箱碼頭便開始連續實現單月盈利,僅用兩年時間就補償了之前的全部虧損。2017年,該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從併購時的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此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大力推進本土化經營,海外分支機搆絕大多數是本地員工,不少企業員工本地化率達到90%以上,中國石油印尼公司、中國移動巴基斯坦公司員工本地化率高達99%。在直接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還間接帶動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當地就業。
中國發展是“一帶一路”的基礎保障。中國是“一帶一路”的首倡國,更是堅定的踐行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中國力量。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6萬億美元),比2017年增加近8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增量相當於澳大利亞2017年的經濟總量。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有力貢獻者。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做法,正在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種有別於西方傳統發展模式的選擇。中國也在盡最大努力,積極承擔與自身發展中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責任,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持。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品貿易總額預計將增長1,170億美元,其中從80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進口額將增長610億美元。連印度等懷疑“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的企業領袖也擔心,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自己國家可能會被甩在後面。
蒙內鐵路是中國與肯尼亞開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肯尼亞自獨立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圖為一名肯尼亞記者和火車司機在蒙內鐵路蒙巴薩西站站台合影留念(圖:新華社)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
需要看到,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一帶一路”建設也不可能“只見彩虹、不經風雨”。但更要看到,有了5年多的探索,有了此前的經驗教訓,“一帶一路”將會在各方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下,走得更穩、走得更實。
噪音雜音在所難免,但不足為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伊始,各種誤解和質疑聲音就不絕於耳。“債務陷阱論”“破壞規則論”“地緣擴張論”“經濟掠奪論”“風險不可控論”等此起彼伏,少數國家甚至通過拋出替代方案進行攪局,或者打壓其他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努力。近期,新加坡尤索夫伊薩克研究所開展的名為“東南亞態勢:2019”的調查結果顯示,35%的受訪者認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為區內國家提供了基礎設施建設急需的資金,但也有近三成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項目欠缺透明度,16%的受訪者甚至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因沒有造福本地而將失敗。“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還是“中國的”,是“大家共商共建共享”還是“中國單打獨鬥”,是“大合唱”還是“獨唱”等問題,在外界的認識上一直存有模糊和爭論。真理越辯越明。中國有雅量歡迎各方在積極參與的同時提出建設性意見;也有底氣應對各種別有用心的抹黑和打壓,因為身正不怕影子斜。
問題挑戰不可避免,但終會解決。當前,亞歐大陸還面臨很多安全難題,一些地區局勢不夠穩定,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抬頭;不少國家也面臨發展難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經濟轉型壓力加大;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不聯不通、通而不暢的情況還比較嚴重,制約了“一帶一路”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合作進展程度不一,各方對“一帶一路”的理解認識也不盡相同,行動步驟難以一致,部分國家還存在一定的疑慮,等等。尤其是在當前一些西方大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傾向明顯抬頭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建設更需要各國擼起袖子一起幹。辦法總比困難多。隨著倡議的實施和不斷地總結完善,我們相信“一帶一路”會有更多建設性的舉措,也將取得更好的發展,給共建國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高峰論壇總結過去,更開闢未來。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表示,4月下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主題是“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核心是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本屆論壇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規格更高,預定出席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人數將明顯超過首屆論壇。二是規模更大,將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各界代表與會。三是活動更豐富,將舉辦12場推動務實合作的分論壇,還將首次舉辦企業家大會,為工商界對接合作搭建平台。論壇既總結過去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更會就存在的問題“把脈”“開方”;既會討論具體問題,也會加強頂層設計。可以預見,隨著論壇的成功召開,“一帶一路”建設必將踏上新征程。
“一帶一路”倡议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圖為2018央視春晚小品《同喜同樂》剧照(圖:視覺中國)
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言必信、行必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邁上新台階,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分別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主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