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從何而來
文 | 穆也
3月5日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近一個半小時時間裡,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當講到去年發展的點點成績時大家開心鼓掌,當講到今年服務企業改善民生的種種措施時大家激動鼓掌,現場一共響起掌聲58次。有人說,這掌聲是代表委員的心聲,反映了代表委員們對政府工作報告的高度贊同,凝聚著代表委員們對國家發展的強大信心。我要說,這是全國上下的信心!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看望和討論(圖:新華社)
過去一年的中國很不容易,改革发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難: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衝擊,國際金融市場震盪;中美經貿摩擦加劇,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衝擊,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經濟轉型十分艱難,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
面對困難,為什麼代表委員仍信心十足,全國人民仍信心滿懷呢?信心到底來自哪裡呢?
學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发展成績,觀改革開放新舉,察舉國上下信念,我認為,信心來自五個方面。
一、信心來自國家經濟的
穩定增長、高質量發展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在巨大的壓力挑戰下依然保持了總體平穩態勢,實現了“質”和“量”的雙提升。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球GDP總量的15.2%,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
這個6.6%意義何在呢?
它表明中國經濟總量的基數越來越大,穩居世界第二。現在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的量,相當於5年前增加1.5個百分點、10年前增加2.8個百分點的量。去年6.6%的增長率,換算成增加值就是增加1.4萬億美元,相當於排名第13的澳大利亞一年的經濟總量。
它表明中國繼續擔當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的角色。6.6%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位居首位,中國繼續以接近30%的貢獻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而且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它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高。中國經濟正加快發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2%,較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僅去年“雙十一”網上銷售,“天貓”賣了2,135億元,“京東”賣了1,598億元。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6.1%和11.1%。我國經濟正加快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它表明人均GDP又有了新的增長。90萬億GDP相當於13萬億美元,人均9,300美元。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對此,外媒和海外專家學者高度評價。美聯社的報道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世界最強勁的經濟增長之一。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認為,2018年,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在十分艱難的國際環境中度過了“極其不平凡”的一年。
二、信心來自40年
改革開放奠定的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代表委員對此都有強烈共鳴,可以說,40年的改革開放為國家發展奠定了至少四方面的堅實基礎:
基數大、實力強。1978年以來,我國GDP由3,679億元增長到90萬億元,總量增長超過240倍,年均增長超過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這個總量是日本的2.6倍、德國的3.3倍、印度的近5倍、俄羅斯的8.6倍。
產業全、“底盤”穩。我國產業體系完整,環環相扣,具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常年領先世界。這讓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擁有許多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產業配套能力強,上下游產品無縫銜接。
設施好、跑得快。中國高鐵2.9萬公里,佔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國佔7個,其中上海第一,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
人才多、創新快。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技隊伍,其中科技工作者已達8,100萬,1.7億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每年還有300多萬的工程類學生從高校畢業,比美國、歐洲、日本的總和還多,這是嫦娥探月、蛟龍下海、航母遠航和港珠澳大橋等自主創新的底氣。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三、信心來自全國人民的
獲得感幸福感和同心戮力
法國益普索公共事務研究團隊2017年8月對27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是全世界最樂觀的國家。87%的中國受訪者相信,他們的國家走在正確軌道上,遠高於排名第十的美國(43%)。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樂觀度、滿意度?就是因為國家正在不斷變好,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收入連續跨越式提升,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提高到2017年的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1978年,中國城鎮和農村的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6.7和8.1平方米,到2016年,這兩項數據已升至36.6和45.8平方米。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35部,計算機80.8台,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6部,計算機29.2台,家用汽車19.3輛。互聯網從無到有,網民數量從1997年首次統計的62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8.02億人,全國光纖寬帶用戶佔比高達88%。這一組組數字背後,反映了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大大提升。
可能有人認為中國城市的確變化巨大,其實,這些年中央下最大決心解決貧困問題,變化最大的是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邊疆地區。
以脫貧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共十八大後,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五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6,853萬。2018年,國家又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去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人,異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以西藏為例,前幾年在騰訊網聯合全國34地媒體開展的、1,000多萬網友參加的“中國幸福地圖”調查中,西藏民眾的幸福感高居榜首。開始報道這個結果時很多人不相信,認為西藏怎麼可能是最幸福的地方?但是去過西藏的人就會看到一种奇觀:一條條瀝青公路旁,一座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小樓依次排開,吸引眼球。那不是富豪的別墅,而是普通農牧民的住宅。2006年至2013年,西藏實施了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扶貧搬遷和“興邊富民”安居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全區230萬農牧民(佔全區人口77%)住上了安全適用、寬敞明亮的新房,累計完成投資278億元。昔日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新房。
中央政府一直狠抓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改善民生,推進實施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和工程,一項又一項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落到實處,大大提升了西部地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正是這種獲得感幸福感讓全國人民上下團結一致,同心戮力支持國家改革發展。
40年的改革開放為國家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圖為1月3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圖:新華社)
四、信心來自國家發展
仍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全面分析形勢和任務得出的重大判斷。理由何在?
從國際來看有五條:其一,儘管世界大變局充滿著風險與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其二,我國在解決各種世界性難題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不可逆轉;其四,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有著重要一席之地;其五,各國對我國市場等方面的依賴全面上升。
從國內來看也有五條:
一是我國市場空間廣闊,推進城鎮化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帶來新機遇。我國有近14億人口的廣闊國內市場,去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所有經歷高增長進入高收入行列的國家,其人口規模同我國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經歷高增長階段後會跌入低增長陷阱的國際經驗未必適用於我國。我國的基礎設施投資也還有廣闊空間,今年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城市內部基礎設施,如地鐵、地下管網等依然不足。這些都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和優勢。
二是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相得益彰將帶來新機遇。在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之下,每提升一點科技創新能力都將帶來產業的巨大增長。我們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持續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和優勢。比如,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中國作為“引領者”,佔據著5G這個技術制高點,必將為中國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家庭、傳媒產業等新興產業和領域的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三是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將帶來新機遇。2018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高達43%。2018年前三季度,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7.7%。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曾經黃沙漫漫,如今綠意蔥蘢,治沙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近幾年,多個來自中國的團隊、項目和個人,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我們完全可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是深化改革激發1億市場主體活力帶來新機遇。十八大以來,我國共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109次提到改革,是歷史新高,有評論認為今年的報告是一份“改革承諾書”。以企業改革為例,我國不斷向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針對民營企業近年來出現的融資少、負擔大、經營難的問題,國家著力實施減稅降費。近年來,國家每年實施減稅降費幾千億,2018年度新增減稅高達1.3萬億元,有力推動了民營企業發展,去年全國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承諾了一連串的“降”:製造業等行業16%的稅率下降到13%,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下降到16%,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再降10%,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再降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20%以上……2019年新增減稅可能達到2萬億元。
五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帶來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人民帶來福祉,引發熱烈響應。5年多來,我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總投資289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4.4萬個就業崗位和20多億美元的稅收。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我們完全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五、信心來自中國制度的
符合國情和卓有成效
怎麼看待中國制度,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肯定者、讚揚者,也有攻擊者、抹黑者。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快速增長、國家治理現代化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越來越美好的發展前景,不僅給中國人民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嚴和自信,也讓中國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甚至外國人堅定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最好、最佳、最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
許多研究中國制度的專家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規模大、疆域廣闊、民族眾多,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更具包容性和整合力的政治制度。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裡,一個決定哪怕只有10%的人反對,那也是1.4億人反對,都可能帶來分歧、對立,甚至分裂、動盪。所以,在中國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歸根到底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個好制度,其最大的好處是真正代表人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代表的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儘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中國,這兩種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共同構成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典型的“兩條腿走路”的中國民主。“兩條腿走路”顯然比西方國家單純選舉的“一條腿走路”要好得多、強得多。
從協商民主來看,中共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協商渠道從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和黨派團體3個擴展為5個,形成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再從5個進一步擴展為7個,包括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協商主體更加廣泛,協商形式更加多樣,協商內容更加豐富,協商層次更加明晰,協商效果日益凸顯。全國上下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協商,使決策更科學,監督更到位,制約更有力。
以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形式為例。政協協商集協商、監督、參與、合作於一體,是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發揚民主、參與國是、團結合作的重要平台,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去年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立案4,567件,交165家承辦單位辦理。截止2019年2月20日,99.2%已經辦覆。比如針對政協委員關於降低專利費用的建議,國家持續加大專利減費力度,2017年至2018年6月底,累計減免專利費用約91億元。自2018年8月1日起又停徵部分收費,預計每年減少專利收費約12.4億元,進一步減輕了創新主體和企業經濟負擔。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同樣作用突出,2018年共提交提案498件,總數較2017年的381件增加了117件,有87件已被中央和有關部門採納,182件即將被採納。今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截至3月7日17時,共收到提案5,113件。相信這5,000多的提案和建議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起到巨大作用。
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另一形式是會議協商。全國政協2018年共召開1次全體會議、2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2次專題協商會、19次雙周協商座談會、2次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1次網絡討論會、18次對口協商會、4次提案辦理協商會,緊扣打好三大攻堅戰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協商議政,議題涵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污染防治、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移民、海洋資源、自然保護區、落實河長制、快遞行業綠色發展、金融風險防範等國計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在推動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定中國信心,融入發展大局,凝聚奮鬥力量。正是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正是40年改革開放打下的雄厚基礎、正是全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同心戮力、正是國家發展仍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卓有成效……這一系列的成績和希望給國人以信心,給華人以信心,給堅定支持中國的朋友們以信心,也給廣大香港同胞以信心。我們相信,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未來更有信心。近期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香港列為四大中心城市首位,前所未有地關注香港,濃墨重彩地提到香港,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和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的重大機遇,香港一定能夠把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