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向世界推介粵港澳大灣區腳步不停
2018年,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博士,結合自己“民間外交家”的經歷,向《紫荊》讀者講述了他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故事。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蔡冠深再度接受《紫荊》專訪。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放眼望灣區”的港商第一人,蔡冠深一直為推動大灣區建設積極奔走。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出台,多年來的夢想變成現實,蔡冠深備感欣慰。接下來,他將致力於向全球推介粵港澳大灣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級灣區對標。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蔡冠深正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馮琳 攝)
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有優勢
記者:您有非常豐富的全球營商經驗,在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等其它世界級灣區相比,有哪些獨特優勢和潛力?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潛力,要從它的發展脈絡來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大體以珠江三角洲為基礎建立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澳門和海外僑胞與廣東一起,將珠江三角洲打造成為“世界工廠”。港商在珠三角開辦上萬家企業、聘用上千萬工人,但當時政府缺乏統一規劃,採取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因此,國家計劃推動珠江三角洲升級轉型、“騰籠換鳥”。在此背景下,我連續4年提交的全國政協提案都是關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建議國家在珠江三角洲基礎上出台一個整體規劃,請國家領導人擔任專門協調機構的牽頭人,呼籲打破各種制度限制,避免區域內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等等。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圖:新華社)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一定要對標全球三大灣區。紐約大灣區是國際金融業聚集地,紐約是金融領域的“老大哥”。香港也是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大全球金融中心中,香港在亞洲排名第一。我們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一方面,香港背後有強大的內地資源,是央企國企最便利的海外融資平台,香港多年來都排在全球IPO融資榜前列,2018年躍升至榜首;另一方面,香港在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領域實力相當強。當然,香港還應該向紐約學習,研究如何拓廣金融服務面、吸引更多資金、加快金融創新等。
舊金山灣區是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中心,香港也要與深圳、廣州一起打造國際級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擁有4所世界前一百強大學,還有科技園和大量科技型企業,具備較強的研發基礎。另外,香港法制健全、開放包容、國際化程度高,吸引全球科技精英彙聚于此。當然香港只有研發還不夠,需要和深圳深入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變成一個個實體產業。舊金山灣區有斯坦福大學、英特爾等知名學府和跨國公司,有高素質的精英團隊和高精尖的研發機構,有天使基金、投資銀行、科技銀行等金融企業,形成了“學校—科技—金融”一整條成熟的產業鏈。相比之下,香港、深圳在很多方面還有不足,要向舊金山灣區多取經。
東京灣區以製造業聞名全球,這與粵港澳大灣區有相似之處。但東京灣區的產業帶——從千葉到東京到川崎到橫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高端製造業產業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東京灣區的產業發展與環保結合在一起。一般來說,工業城市的污染是很厲害的,日本川崎如今卻是藍天白雲,這說明日本將環保融入工業發展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2018年,韓正副總理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推進水污染治理,2019年深圳市要全面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廣東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所以在處理製造業和環保的關係方面,我們要吸收東京灣的成功經驗。除此以外,日本和中國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本的健康、養老、醫療等產業和設施非常先進,日本的“銀髮經濟”非常發達,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某些領域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但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素有“世界工廠”之稱,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第二,粵港澳大灣區是以珠江三角洲為基礎,經過轉型升級而成的國家規劃,這是依據歷史沿革並經過詳盡討論形成的,不是拍腦袋決定的。例如,國務院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担任組長,領導小組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才最終形成了規劃綱要。綱要出台後,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和意見,領導小組又推出了8項政策舉措,並且還有多項措施在詳盡討論中,成熟一項即推出一項。這些都是大家在磨合過程中產生的,所以我認為是可行的、接地氣的。第三,粵港澳大灣區年輕有活力。其它幾個灣區已經搞了幾十年,很多工廠、設備基本都老化了。粵港澳大灣區現在剛啟動建設,充滿活力,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未來的發展潛力。工廠就不必說了,我們的高鐵、輕軌、高速公路、海港群、空港群等都非常棒。現在港珠澳大橋也開通了,灣區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非常理想。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實現無縫對接。“一小時生活圈”必須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可是如果出現人員往來不便、貨物通關不暢、資金流動不通、信息傳輸不靈,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香港GDP超過90%來源於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醫療、法律、財務、設計等。圖為香港時裝秀現場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作用不可替代
記者:您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有何期待?
蔡冠深:這就是剛才我講的,希望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能在大灣區內無縫對接,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體制機制創新。舉個例子,我們搞“9+2”大灣區建設,想讓廣大年輕人聚集在灣區發展。可是香港年輕人會想,我為什麼要在灣區的其它9個內地城市裡發展?我在香港不是挺好嘛?目前香港企業利得稅率為16.5%,去年特首承諾還將減少小企業的稅務負擔,將企業前200萬港元利潤的利得稅率再減半,也就是降至8.25%,這對企業就更有吸引力了。對於這個問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有回應了,發出通知要求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我們對此也理解,國家不可能因為少數人去修改稅法,只能採取有差價我補給你的方式。
原本港人在內地逗留183天就需繳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但現在“一小時生活圈”開始成型,很多港人需要當天往返於內地與香港之間,有時候吃頓飯就回來了,當天“北上”不足24小時,不把這些時間計入在中國境內居住的天數,來來往往就不用一天一天計算了,這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港人“北上”工作生活的顧慮。
很多港人擁有私家車,車主們表示如果不能自駕去廣東感覺不是很方便,所以大家很關心香港的單牌照車怎樣才能進廣東。事實上,現在澳門的單牌車已經可以進入橫琴了。因此韓正副總理提出,香港的汽車一步一步來,一定也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進廣東。
國家有關部委和廣東省還分別出台了政策,規定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的項目,並能獲得項目經費資助,這些原本不能流通的科研資金如今也實現了“過河”。現在,大灣區內互聯互通的概念已經出來了,今年內還有30項措施會陸續推出落實,這些都令我們對大灣區的未來充滿期待。
總的來講,我認為打造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就要做到無縫對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定要暢通,否則光說大灣區怎麼好,可人才、資源彙聚不到一起也是不成功的。
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開始成型。圖為旅客在內地口岸區和香港口岸區的分界線上拍照留念
記者:您如何看待香港在大灣區內所能發揮的作用?
蔡冠深:香港本身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現在國家又賦予了香港幾個新定位——國際創科中心、航空樞紐、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法律服務仲裁中心等。香港在這些領域做得比較好,我們爭取不論做樞紐也好、做中心也好,都要發揮好香港的強項。
首先,香港是國際航空樞紐,貨運量和客運量都排在世界前列,這在大灣區是領先的。如何與大灣區內的空港加強合作、統籌聯動,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次,要想建好創科中心,沒有知識產權保護肯定是不行的。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一直卓有成效,積累了很多經驗。除知識產權保護以外,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知識產權交易。現在香港致力於建設成為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這對於進一步健全香港法律體系、促進香港科技發展大有裨益。
再次,“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很多國際交易和往來,如其中產生法律爭議和糾紛,可以來香港解決。香港是一個法律大平台,香港的法治程度和誠信水平都是國際公認的,香港與很多國家一樣施行普通法,法律調節、仲裁、訴訟等服務比較成熟,可以聘請到香港本地以及美國、英國等世界各地的律師。所以有關“一帶一路”的法律問題,都可以到香港來辦。
記者: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後會被逐漸邊緣化,您對此怎麼看?
蔡冠深: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香港扮演著三個重要角色。第一,香港是特殊的“聯繫者”。迄今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境外融資平台,同時也是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內地“走出去”的資金,超過一半通過香港出海。第二,香港是積極的“投資者”。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香港無論是融資還是IPO都排在全球前列,我們不缺錢,我們有錢可以投資,香港的資金遍布中國乃至全球。第三,香港是成熟的“運營者”。香港機場、港口的世界排名一直位居前列,港資工廠製造的產品暢銷全球,這說明香港的管理是先進的、運營是成功的。
大灣區製造業發達,但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對服務業的需求量非常大。香港在製造業方面的硬能力不足,但現代服務業是強項,香港GDP超過90%來源於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財務、醫療、法律、設計等。如果實現兩者優勢互補,必將極大拓展香港未來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個定位中,香港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大有可為。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與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聯繫密切,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具有天然優勢。國家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寄予厚望。最近,香港中華總商會在商務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內地—香港‘一帶一路’工商專業委員會”,我任委員會的香港方主席,內地方主席由中國銀行副行長林錦臻擔任。我們希望在商務部的指導下,發揮委員會的自身優勢,把內地的硬實力同香港的軟實力結合在一起,助推香港企業與央企國企一起“走出去”,這對香港來說絕對是一個機遇,也是我們委員會的目的。
讓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標全世界
記者:除了這個委員會,您在2017年12月就創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並擔任主席。是什麼原因促使您較早就開始關注大灣區並創立該聯盟?目前聯盟主要推動的工作有哪些?
蔡冠深: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出席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見證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澳門特首崔世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共同簽署協議。企業界感到非常興奮,我們這些企業家都認為,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企業家應該主動參與進來,承擔具體工作,把規劃變成現實。在這個大背景下,2017年12月18日,我們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親自授牌。
聯盟成立後,我們就開始逐一拜訪大灣區的有關領導,先後與林鄭月娥特首、李希書記、馬興瑞省長、崔世安特首、王志民主任等領導進行了座談,詳細地反映了工商界的意見,也得到了他們的充分肯定和熱情支持。
我們還積極與外方接觸。去年11月2日,我陪同林鄭月娥特首在日本拜會了自民党幹事長二階俊博,提出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以“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深度合作”為主題,與日本主要經貿團體一起在東京召開工商界大型研計會,這個倡議得到了日本方面的積極回應。當天,我們還在東京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與日本產業金融合作論壇”。11月21日,我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APEC峰會期間,又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議加強東京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之間攜手合作,得到了他的支持。
今年1月2日,我們在廣州舉辦了聯盟成立一周年慶典,共有500多名代表參加。現在,聯盟聚集了大灣區內數百家精英企業,覆蓋了各類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還邀請到十多個國家的中華總商會會長出任常務副主席,聯盟主席團成員廣泛分布在東盟、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7年12月18日,粵港大灣區企業家聯盟成立,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親自授牌
記者:在您的帶領下,今年聯盟將會有哪些新動向?
蔡冠深:我的想法是,不能關起門來搞聯盟,光靠自己人討論來討論去是不行的。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讓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標全世界最好的灣區,互相學習促進。為此,我們計劃舉辦好幾場重要的推介活動。
今年4月9日,我們將在東京舉辦一場粵港澳大灣區大型推介會,原本計劃由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和香港中華總商會聯合主辦。粵港澳三地政府對此都非常支持,林鄭月娥特首和馬興瑞省長都決定率團出席,因此這場活動便升格為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合辦,名為“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將就大灣區的綱要和藍圖作一個政府層面的推介。開幕式當天上午是粵港澳三地政府領導的發言和推介,日本政府高層和傑出商社、大型工商團體的負責人都會出席。下午將舉行一個或多個論壇,探討灣區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分別圍繞人工智能、醫療、養老、健康、環保等主題,邀請日方和中方的企業家進行對接。
此外,我們還計劃於9月在廣州舉辦“世界灣區論壇”,邀請世界其它三大灣區的官員、學者、工商界代表,還希望邀請這些灣區城市的市長和港澳特首、廣東省領導一起出席,共同探討世界不同灣區的發展經驗和合作前景。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