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黃璐琦︰助推中醫藥國際化 香港獨具優勢
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發展也是香港特區本屆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作為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部分,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如火如荼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推進中醫藥國際化能起到怎樣的作用?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文|本刊記者 王昊
黃璐琦
中醫藥正在國際社會迎來前所未有的認同與重視
記者: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我們知道,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是“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您看來,在加快國際化進程方面,中醫藥具備哪些特點和優勢?
黃璐琦:傳統中醫藥對於提高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具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將通過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造福更多世人。
首先,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國際醫療保健市場存在巨大需求,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經由傳染性疾病轉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人們不僅追求活得長,更追求活得健康、活得好、活得有質量,醫學發展模式也向社會——心理——生物複合型發展,現代醫學本身更加註重預防、預測、個體、參與等方面的系統與集成,這些與中醫藥的理念更加吻合。各國民眾迫切期待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健康服務供不應求,健康產業正日益成為熱門的細分市場,具備巨大發展潛力。
其次,醫療體系改革是國際社會普遍面臨的難題。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深受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困擾。在提供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的同時,減少政府巨額的醫療開支,是每個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醫藥在這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另外,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正在國際社會迎來前所未有的認同與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不斷呼籲和敦促各成員國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醫療衛生體系。隨著健康觀念的變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的醫療、科研和市場價值,受到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更多關注。
中醫藥正日益走向世界。圖為2018年11月17日在羅馬舉辦的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暨“一帶一路”中醫藥學術交流活動現場,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中醫藥行業代表與會交流(圖:新華社)
記者:目前我們推進中醫藥國際化主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黃璐琦:我們致力於推進中醫藥行業內外、境內外交流合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展合作領域,形成中醫藥包容開放發展新格局。
一是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文化和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醫學界對中醫藥理論及其科學性的理解和認同。
二是以中藥標準主導國際標準為目標,立足我國中藥資源的現狀,與國際相關組織、部門積極溝通、合作,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建設,使更多的中藥標準進入到國際標準化組織和主流藥典標準中。
三是深化與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全球傳統醫藥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推進中醫藥在世界範圍的創新發展。
四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合作,擴大中醫藥的應用範圍。
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面臨三大挑戰
記者:最近電視劇《老中醫》正在內地熱播,很多觀眾感歎原來中醫這麼厲害,但也有些人對中醫治病持懷疑態度。在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什麼?外國人能理解和接受中醫嗎?
黃璐琦:一是由於政策和技術壁壘,中醫藥難以納入國際醫療保險體系。海外對中醫全面立法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少,中醫師執業行為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中藥難以以藥品身份進入國際市場。病人看過中醫後購買中藥或中成藥不能醫療報銷,需要自付藥費,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藥的推廣與發展。
二是中醫藥理論很多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差異,東方醫學和西方醫學也有很多差異,讓國外民眾理解中醫藥的理念是個難題。同時,海外中醫藥工作者大多不太精通當地語言,翻譯問題也是個“攔路虎”。
三是中藥資源。中國大量稀缺、優質的中藥資源或提取物用於供應國際市場,有時甚至是以採挖難以再生的野生資源或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與此同時,在國外廣泛開展的藥效成分功能基因挖掘研究,大量進口我國藥用動植物粗提物,篩選有苗頭的活性成分,然後對這些基因和成分加以專利保護,這間接搶奪了中國的中藥資源。
不過,總體而言,傳統中醫藥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使用針灸,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青蒿素也是中醫藥成果,中醫藥正日益走向世界並造福人類。與此同時,如何加強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如何增進世人對中醫藥在理念、文化上的尊重和認可,都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新寨鎮新寨村藥農在晾曬中藥黨參(圖:新華社)
記者:您剛才提到中醫藥理論很多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是否也起到了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
黃璐琦:是的。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學,通過文化設計和文化傳播,塑造中醫藥的學術形象,彰顯中醫藥的核心價值,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可以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樹立形象、展現力量。同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中醫藥國際發展戰略,探索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途徑和渠道,發揮和傳播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可使中醫藥得到世界範圍內更廣泛的認同,並在塑形彰力的過程中展現出中醫藥應有的中國形象、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未來粵港澳在
中醫藥高水平創新等
方面大有可為
記者: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赴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考察,剛剛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11次提到中醫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否給中醫藥國際化帶來了新的機遇?
黃璐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支持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目前,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圍繞國際級中醫藥質量控制基地和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台兩大目標,正在打造中醫藥產業與文化“一帶一路”的國際窗口,未來粵港澳在中醫藥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現代中藥創製、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認證等方面大有可為。
香港致力推動中醫藥業發展,措施包括制定中藥材參考標準、促進跨境交流,以及試行中西醫結合服務的模式(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記者: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方面,香港可發揮什麼作用?
黃璐琦:香港背靠中國內地,面向世界,薈萃中西,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實力。香港特區政府對中醫藥業的推廣亦不遺餘力。中醫藥在香港的醫療衛生體系中,無論在預防疾病、治療還是康復保健等方面,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可在全球一體化、“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和豐富的市場資源匯聚,邁步向前。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