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打開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突破口——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林武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題備受關注。年初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優先發展民生工程”、“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什麼是與灣區居民關係最為密切的民生工程?怎樣才能提升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林武有他的獨特思考,他結合研究院課題小組的階段性成果,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議》的提案。
近日,林武在深圳接受《紫荊》記者的專訪。他說,他作為第一提案人提出的關於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提案,已獲全國政協大會列為正式提案,他並期望能列為重點提案。
文|本刊記者 許上福 王耀輝
林武接受本刊採訪
兩次提案圍繞總書記親自部署的工作
林武說,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在去年兩會上,他與多位港區委員共同就發揮香港各界人士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的作用提交了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在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的關心支持下,在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譚錦球召集人、蔡加讚會長、蘇長榮主席的帶領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各界在四川的首個扶貧點成績蜚然,體現了香港各界濃濃的愛國情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香港力量。
林武說,在今年兩會上,他與港區和內地共9位委員聯名提議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並建議將其列為當前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主要有以下考慮:
三方面考慮提出食品安全
標準體系建設提案
第一是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能夠使《綱要》提出的多個發展目標融為一體,實現多贏。《綱要》提出大灣區要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優先發展民生工程”、“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等一系列涉及民生和市場一體化以及食品安全建設的具體目標。而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能同時滿足上述要求,故理所當然將其作為灣區建設的突破口之一。
構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是對標國際標準、不低於港澳現行標準制定的三地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將成為代表灣區的一張亮麗名片。圖為在香港會展舉辦的第六屆亞洲海鮮展(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第二是灣區建設和灣區居民有迫切需要。一方面,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群,灣區居民對享有最為安全優質並且便利的食品供應有著迫切的需求,對標國際標準提升灣區食品安全標準具有著最為廣泛的民意支持基礎。另方面,組成大灣區的粵港澳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卻沒有一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即使香港作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目前執行的多是美國、英國、歐盟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機構等的標準,本地就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非常缺乏。由於三地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及歷史的原因,造成目前三地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上,在體制上法律上都有不少衝突,不但推高政府治理成本、影響食品物流的暢順流通,而且還弱化了在防控和應對食品安全風險方面的能力。
第三是有實現目標的條件。首先粵港澳三地生活的習慣相近,食物食品結構也相近,三地長期以來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具備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基礎。另外,西九龍高鐵站成功實施“一地兩檢”,對推進灣區三地市場一體化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人都可以“一地兩檢”,為什麼貨物不行?
在談到為什麼提出構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提案時,林武感慨地說,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將近22年,澳門也回歸祖國將近20年了,在食品安全標準法規建設方面,香港和澳門有條件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東西。大灣區作為中國未來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應當擁有一個具國際水準的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這既是世界級城市群的定位和形象所在,也是灣區居民的利益所在。“民以食為天”,天這麼大的事,應當擺上優先位置!
大灣區可以樹起
全國食品安全標準的一流標杆
記者饒有興趣想了解提案關於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林武介紹說,提案具體內容重點有三個方面。
首先由中央有關部門牽頭、灣區三地政府參與,聯合組成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委員會,研究制定《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其中應包括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以及溯源等核心要素,並設計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其次是對標國際標準,在灣區內創建具國際一流水準的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中心。
林武說,在小組會議上提出這一構想時,馬上就有在灣區工作的委員表示,如提案中的這個具國際一流水準的食品安全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中心能在灣區建立起來,這個地方的產業行業權威標杆就能立起來,十分希望能在他工作的地區落地。林武說,未來這個中心要六親不認,只認標準。全國有什麼商品質量有爭議的,送到這裡來一紙檢驗鑒定書出來,誰都得認它的權威。現在內地還缺乏這麼一個權威的東西。讓誰投資建這麼一個中心,誰都會樂意。
第三方面,就是建立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信息平台,統一發布食品安全及其風險的信息。同時構建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等共同參與的信息透明的食品安全標準監管體系。這是一個權威且公開透明的平台,並借助網絡大數據的應用,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一掃碼,哪裡產的,成份如何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建立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信息平台,統一發布食品安全及其風險的信息。一掃碼,哪裡產的,成份如何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圖為2019年本地農業美食嘉年華(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實實在在給灣區居民帶來
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林武介紹關於構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提案時,特別強調其建設的意義,主要亦是在三方面。
第一是能有效推進《綱要》提出目標的落實。林武說,我認真學習了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幾次有關落實《綱要》的重要講話,覺得他所提出的“落地、上岸、落實”的要求非常形象貼切。工作首先要落地才行,光喊光說概念不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果首先從與灣區每一位居民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食品安全入手,就能體現《綱要》提出的“優先發展民生工程”這個原則,能迅速地給灣區居民帶來灣區建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而推進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的建設。
第二是有助於為灣區打造出一張亮麗的名片。構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是對標國際標準、不低於港澳現行標準制定的三地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這樣可一步將灣區中9個內地城市的標準也推高了,起到了《綱要》提出的大灣區建設要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作用,並為未來有朝一日中國食品標準以及食品走向世界創造條件。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示:只要你進入灣區,只要是經過灣區認證的,保你吃到的喝到的,都是世界上最安全優質的東西。到那一天,大灣區的標準認證就是一張走出去的通行證,就是代表灣區的一張亮麗名片。
第三是能夠更好地享受灣區市場一體化帶來的種種好處。這個體系的成功構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食品安全有了統一標準,就為對食品實施“一地兩檢”創造了條件,並為延伸到更多貨物實施“一地兩檢”提供借鑒,如此可大大加快貨物暢順流通的速度,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為灣區企業帶來市場一體化的好處,實實在在地造福於灣區的企業和居民。
第四是為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探索路子。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如能成功構建並實施,必將引導灣區內外的食品產業鏈向高端發展,向國際標準看齊,助力於食品產業鏈的供給側改革。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完全可向中國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推廣,以在整體上全面提升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水平,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對高品質生活的期望和需求,並實現《綱要》提出的帶動產品、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走出去的宏偉目標。
西九龍高鐵站成功實施“一地兩檢”,對推進灣區三地市場一體化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圖為西九龍高鐵站(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望各界共推灣區食品安全
標準體系的構建
林武說,關於構建和實施《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關乎灣區居民的福祉,尤其是萬千小朋友的健康成長。正因為如此,構思一提出,就得到所在的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同仁和“各路精英”的贊同和支持,提案9位聯署人中,包括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原局長高永文、專業界資深領袖容永祺、浸會大學原校長陳新滋、理工大學原校長唐偉章、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林智敏、全國政協常委譚錦球和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聯等。聯署委員來自不同的界別,反映了包括專業界、商界等各界的心聲,相信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願望能夠實現,並造福於灣區每一位居民。
林武最後說,現在中國及灣區內不乏蜚聲世界的高科技企業,但惟缺能走出去的中國食品標準,寄望能從灣區實現突破。他同時對《紫荊》雜誌在推動灣區建設上發揮角色作用也寄以厚望,他說,《紫荊》對香港問題觀察研究有深厚的基礎,這幾年的建樹良多,希望《紫荊》加強與灣區智庫合作,共同為大灣區建設鼓與呼。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4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