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設計師Levo的內地創業征程

@知識傳媒
一個致力於提供有趣味、有價值信息的公眾號
出品機構:香港《知識》雜誌

T仔有話說

本期推送,T仔為大家呈獻了《知識》雜誌4月刊「生涯規劃」的文章。我聽說這次《知識》記者採訪了一位在深圳創業的香港設計師,跟著T仔一起認識一下他吧~
—T仔
港青設計師的內地創業征程
/// 文/薇薇安
圖/亞奇,由受訪者提供
篤信命理的華人給小孩取名時,往往會看生辰八字,五行缺甚麼,就會在名字裡補甚麼。本港青年設計師陳鋒明(Levo)放棄在香港的工作,前往深圳創業,就將Innovation(創新)和Dare(勇敢)放進公司名裡,彷佛在時刻提醒自己。
「勇」字當頭,砥礪前行,Levo的團隊在短短6個月內他和夥伴們就獲得全球三大知名設計獎項:德國紅點、IF設計大獎和美國IDEA設計獎,成為全球最短時間獲最多設計獎項的設計團隊。
本期就讓我們聽聽這位香港青年在深圳創業路上的故事。
「創業是為了深挖設計的價值」
採訪是在InDare深圳總部進行,團隊成員們都在忙碌地工作,而作為創始人和創意總監,Levo也一刻不得閒。工作討論一結束,他就立刻講述起自己的創業故事,「從2015年在深圳建立InDare,到後來在惠州、廣州、河北等地開設分部,我們一直在努力。」

Levo在深圳總部與InDare得意作品合影
創業之前,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的Levo一直在港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為甚麼會去深圳創業?
他答:「我覺得設計的價值很大,但由於企業中各個環節沒有打通,設計的價值得不到釋放。所以我就想,能不能自己做個公司,打通各個環節,深度挖掘設計的價值。
至於為甚麼不在香港創業,因為相比較而言,在大陸創業的成本更低,創業的氛圍好,市場容量更大。」
現在的InDare確實實現了最初的目標:從工業設計領域一步步拓展到品牌建設、產品策略、市場推廣等領域,打通各環節,為客戶提供統籌性的設計服務。
暫時妥協 為「逆襲」蓄能
事實上,這個現在收穫無數獎盃和榮譽的團隊並非一開始就如此成功。回憶起往事,Levo無奈地說,「剛到深圳,沒有客戶資源,為了生存,必須甚麼項目都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個項目,盡最大努力把它做好。」
就是憑借這種「把設計做好」的精神,短短幾年內,InDare收割了眾多品牌的信任,3人的小團隊亦發展成為80多人的專業設計服務機構。現在的InDare當然不再來者不拒,它秉持初心,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設計的價值。
「現在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甚麼,能夠實現甚麼樣的價值。前期積累讓現在的我們有資本化被動為主動,可以自己選擇做甚麼項目,設計師能花更多時間在能產生更大用戶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項目上。和之前比,真有一種『逆襲』的感覺。」

InDare團隊獲獎作品
從產品設計到團隊管理:創新為本
創業以來,Levo曾擔心過內地版權意識薄弱的問題。有一次,團隊發現自己拍攝的圖片被其他公司盜用,「好在後來申訴成功,對方賠了5萬元人民幣。這說明內地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我也更有信心。」這件事亦給InDare團隊一個提示:做企業必須堅持創新,以保證產品在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
「創新」作為一個關鍵詞,瀰漫在InDare工作室的空氣中:貼滿趣味大頭貼的照片牆,員工稱呼Levo「小明」⋯⋯角落裡還停放著一輛復古氣息十足的自行車。「那是同事騎來上班的,不是裝飾。」Levo笑著說道。

深圳工作室一角
InDare給予設計師足夠的自由度,這也是他正在嘗試的新型團隊管理方式。「設計需要創新,團隊管理為甚麼不能創新呢?」
正如「InDare」這個名字,Levo稱其意為追求Innovation(創新),並且Dare to dream(勇於追求夢想),他想以此激勵自己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
謹慎創業 不斷充電
當問及對心懷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有何建議時,Levo分享了他對創業的見解,「我不建議年輕人一畢業就創業。」他認為,創業是否成功,取決於能否在創業過程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做出對的決策。而做對的決策往往基於決策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
「剛畢業的年輕人缺乏閱歷,不瞭解企業運作,很難創業成功,除非天賦異稟。」Levo開玩笑說。話雖是玩笑,道理卻不假。
採訪間隙,筆者留意到Levo的辦公桌上、櫃子裡隨處可見各種書籍,工作室一隅還專門劃分出一塊讀書區域。對此,Levo說道,「看書是創業之後養成的習慣。隨著公司的發展,涉及到更多知識盲區,所以需要不斷充電,看各個領域的書,然後加以思考。員工也會和我一起看。」


工作室的「讀書角」
創業幾年,InDare產出的優秀設計作品層出不窮,攬括眾多國際大獎。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團隊成員們不斷進取、好學不倦的精神。
「當然,從設計師到創業者的轉變,過程是很辛苦的,還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這一點還是挺遺憾的。」
當筆者問他對於創業是否後悔過,Levo堅定地回答,「做自己想做的事,很有意義,從來沒有後悔過。」
微信公眾號:知識傳媒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