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應助香港補五大短板
中銀香港資深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應助香港補五大短板》一文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應在開放和創新這兩大核心領域,極力突顯香港的功能和地位。然而,香港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優勢,而在於大灣區能否補足香港之短板,破除束縛其發展的諸多障礙”。對此,他列出了香港發展的五個短板,並給出了相關補足建議。
科技創新產業是香港在科創領域明顯的不足之處。
未來大灣區科技合作應有兩個重點:一方面,以香港全球頂尖的基礎研究能力去補深圳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以珠三角、尤其是深圳高超的科技運用研究和產業化水準去補香港的短板,協助香港加強科研成果產業化,尤其是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四大領域。
同時,兩地應加強科技政策溝通與協調,力求科技手段與科技系統銜接,鼓勵私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跨境交易,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培育灣區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環境,合力打造包括研發—成果轉化—融資—生產—銷售在內的灣區高科技全產業鏈。
本地市場狹小是香發展高端製造服務業的一大短板。
可考慮在“跨境供應”模式下建立大灣區內的融資擔保機制,准許珠三角九市企業向香港銀行申借貸款和各類融資,並接納珠三角九市的個人或/及企業出具的信貸擔保、抵押和質押。
此外,粵港澳三地應盡快疏通跨境人民幣流動管道,將適用於廣東自貿區的跨境雙向人民幣貸款政策複製到大灣區其他地區,允許珠三角商業銀行基於實需及審慎原則,通過香港的商業銀行發放境外企業人民幣項目貸款,支援“走出去”企業在香港及“一帶一路”的經營活動;允許珠三角商業銀行向香港商業銀行拆出一定額度的人民幣等。
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嚴重短缺。
可考慮在香港大嶼山以南屬珠海市管轄的桂山島附近填海。建議國家出面支持,先由珠海市政府成立專營公司以桂山島為中心填海造地,形成一個面積60-90平方公里的大桂山島。再把大桂山島上50平方公里的土地按一定價格租給香港使用,在租賃範圍內實行香港法律,方便實行統一管理和自由進出香港。同時推動香港與珠海市合作,在大桂山島其他土地上攜手建設一個深水大港和一個大灣區創客中心。
香港與珠三角九市的客運需求量更大、更迫切,郤沒有高鐵直通。
在大灣區規劃下,香港和珠三角在研究修建香港東部高鐵以取代現有東鐵線。具體設想是:在不影響現有東鐵線運營的前提下,從九龍紅磡站開始,在現有東鐵線路軌的地底下或地底附近修建一條高速鐵路。在地下高鐵建成後,現有東鐵線即時停止使用,由此釋放出的大量土地,用於建造居民住房、商業樓宇和相關的公用設施,大幅度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
目前青年創業园區較小,入园條件也較高,創業環境吸引力略顯不够,難以滿足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的龐大需求。
建議在其它環珠江口城市﹙如廣州南沙、東莞、中山等﹚劃出5-8平方公里土地,設立一個大型的香港青年創業基地,仿照台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造新竹工業园的做法,提供優良的居住條件、資金支持、市場化服務和生活配套等,幫助香港青年開創自已的事業,與大灣區真正融為一體。
編輯:連柳蕙
校對:趙珊、周琦
*本文資料源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應助香港補五大短板》,由中銀香港資深經濟研究員王春新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