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大佛:莊嚴德相 淨化心靈
常聽香港朋友說:“坐飛機回香港,看到天壇大佛,就知道要到家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天壇大佛在海拔482米的大嶼山木魚峰上落成。30年來,它靜默不驚地笑看香江風雨,福佑香江兩岸,成為香港重要的地標,成為港人的鄉愁。
文|香港 余風
在香港西南,大嶼山一年四季黛色如畫。這座香港最大的島嶼,將近150平方公里,面積比港島大了整整一倍。它面對的那片遼闊海域,是香港通向澳門、珠海和中山的主要航道。當你從香港乘船北上或是西行,如果來到甲板上,把目光轉向大嶼山方向,一定會看見那座青銅色的佛像,只不過有的時候,它會與風雨和霧靄相伴,在你的視線裡若隱若現。這青銅色的佛像,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重約250噸,高34米,吸引眾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
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圖:視覺中國)
藝術之美:匠心獨具愛國情
我是在一個春雨迷蒙的午後來到天壇大佛腳下的。268級石階,當我一步一步踏過,儘管沒有宗教信仰,卻也感到內心多了一份寧靜。我仰視著它,那佛像面如滿月,額廣平正,雙耳垂肩,那慈顏與微笑,讓人不由地心生歡喜。佛像頂部,肉髻螺髮,絲絲紋理把佛陀智慧圓滿之深意通過細節展現出來。眼眸的上方,是初月般的細眉,兩眉之間,有一白如珂雪、軟若棉花的毫毛,技藝之精湛,讓人歎為觀止。佛像實在是太高了,然而當我慢慢地與它對視,佛像的慈悲剎那間擊中了我的心,那如同青蓮花一樣的眼睛,像是在教誨我:平和就是力量。我膚淺地想,參拜佛像,於平和、慈悲、莊嚴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前行的力量,應該就是一個重要的意義所在吧。
佛像的設計頗具禪意:青銅大佛是坐像,兩只手掌呈現著不同的姿態,右手掌心向上,纖長圓潤,柔中帶剛,顯示佛陀救拔眾生痛苦大悲心願;左手下垂腳上,反掌向外,指端微微向下,含有與眾生福樂慈願。雙掌中心所現法輪,代表佛法長存,流轉十方。佛像胸前“卍”字,代表佛陀萬德莊嚴。我的目光從上自下,但見佛像坐於蓮台上,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顯現佛陀慈悲喜舍的神韻。
香港寶蓮禪寺(圖:趙冰/視覺中國)
這些設計是在回歸建造這青銅大佛坐像的本源:1973年,香港寶蓮禪寺智慧、源慧等諸位法師訪問日本,對鐮倉大佛印象深刻。其後諸位法師又訪台灣,見彰化大佛之雄偉壯觀,於是萌生了在香港建造一座戶外佛像的念頭。他們認為,凡佛法宏開之地,無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揚教義,更是值得發揚的傳統,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可以透過佛像體現的穩定祥和,給予大眾以精神慰藉,淨化心靈,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歸,共趨和平之境。
然而,我心生疑問:為何這佛像後來命名為“天壇大佛”?原來,1979年春天,國家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心繫祖國的諸位法師到內地參觀,遍訪內地佛教藝術發源地。當他們參觀了北京天壇,看到以佛陀為“天中天”“聖中之聖”,而天壇是祭天的地方,於是殷殷愛國之情啟發了他們的靈感:要以天壇為基座來承托大佛。這就是天壇大佛得名的由來,也成為設計師展開設計的一個核心元素。佛像建成後,當參與其中的法師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愛國愛港”元素在這場盛事中得到體現而倍感欣慰。
從石階上走下,天壇大佛底座為三層展覽館,底層陳列著包括康熙手抄般若波羅蜜心經及其他信眾墨寶、繪畫,讓人一飽眼福。二樓閣中藏書畫經文,三樓為信眾長生祿位及佛陀舍利。天壇大佛腳下擺放了“回歸寶鼎”,有向天壇大佛供奉之意,這個“回歸寶鼎”也是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而特別鑄造。鼎身有香港區徽洋紫荊浮雕,上有雲彩,下有海濤,寓意香港回歸後如春回大地,欣欣向榮,故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題寫了“香島春暖”四個大字。在這細雨濛濛的日子,參拜大佛,了解歷史,讓我的心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暖意:這是香港回歸後二十二年來恆久不變的春天。
乘坐昂坪360纜車可登上大嶼山(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工程之美:複雜工程的中國“心”
從天壇大佛的祭壇走下來,在寶蓮禪寺尋一方台,靜坐沉思。萬佛寶殿前庭,蘭花、桂花香氣四溢,寧靜幽深,不多時,那寧謐神聖的禪意就將我包圍,也把我的思緒帶回了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之時:我搭乘港鐵來到東涌,乘坐昂坪360纜車登大嶼山,纜車在大嶼山間緩緩行過,從空中鳥瞰,碧海藍天,偶有鷹隼翱翔,港珠澳大橋像是人間奇跡躍然海上。而與港珠澳大橋咫尺相對的這尊大佛,在30多年前的技術條件下,又是如何傲立於山巔的呢?
答案就在寺院之中。
佛堂中陳列著智慧法師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撰寫的文章,上面的記載激發了我的共鳴:天壇大佛的鑄造、加工和安裝,主要由南京晨光機器廠負責。技術人員經過研究測算,把整個大佛分解成202塊壁板,根據佛身的不同部位,製成極為精確的澆鑄模具。為了充分表現出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德相、達到完美的藝術造型,整塊佛面一次澆鑄成功,佛面高4.3米,寬5.8米,厚13毫米,重5公噸,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和嘗試。銅壁板於1989年4月以海路付運香港。
但佛面太大,大嶼山山路狹窄,把佛面運上木魚峰面臨很大的技術挑戰。內地和香港的工程師組成了專家團隊,巧妙地用“拉吊法”解決了問題——用一輛大卡車居中,前後各用一輛吊車協助,終於把佛面及另外兩件大青銅壁板運抵工地。大佛的安裝和焊接由下而上分八層進行,焊接焊道超過了5公里,而且工程是在完全露天的環境下施工,其艱巨可以想見。海風強勁,為保大佛不被風力破壞,工程技術人員用電腦對佛身每個部位進行了風力、壓力和強度載荷計算──內地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專門製作了一尊試驗模型,運用試驗衛星、火箭的風洞,對大佛銅像進行了多方位的吹風試驗。
難怪天壇大佛能夠獲得“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獎項。在複雜工程面前,強大的中國心克服了幾多困難、又經歷了幾多風雨。這一顆中國心,一直就在人們的心裡、在歲月裡,也在每一日的修為裡。就如同這寶蓮禪寺,率先順應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從內地迎請《乾隆版大藏經》,結束了內地與香港佛教界之前30年中斷往來的局面,也就才有了後來天壇大佛如此宏偉的工程與藝術傑作。中國心,凝聚的是智慧和勇氣,還有亙古不變的正氣與情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