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大灣區可樹立內地醫改新標誌新模式
近期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塑造健康灣區,支持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亞太眼科專家、香港希瑪國際眼科醫療集團主席林順潮六年前即在深圳創辦了內地首家港資獨資醫院,被業界視為港醫“北上”的成功樣本。林順潮同時還連續三屆當選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為兩地醫療合作積極獻策獻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林順潮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與香港醫療體系多有不同,大灣區將促兩地醫療進一步融合發展。他已向全國人大提議,在前海打造一個高端國際醫療中心,不僅將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也可樹立內地醫療改革的新標誌、新模式。
文|本刊記者 馮琳
為內地基層留下一支
“帶不走的眼科醫療隊”
記者:您自2008年起開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您主要參與了人大的哪些工作?在全國人大履職以來您有何感受和收獲?
林順潮:我是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所以一方面要服務香港社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同時參與到內地現代化騰飛的過程中,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是了不起的機會。我在全國人大履職已經超過十年,今年是第三屆了。對我個人來說,人大可以幫助我從戰略高度更好地認識祖國、了解祖國。我記得第一次來開人大會的時候,所有看到的數據都是超大的,內地一個小小的工程可能影響的就是三千萬、五千萬的人口,涉及範圍規模非常大。這些年來我在全國人大平台工作有很多很好的體驗,我也希望在這個平台儘量多做些事。
比如,2009年,我們這些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和當時的衛生部部長有個會面,每個人都可以提些建議供衛生部參考。當時我們國家做白內障手術的人口少於100萬,比例較低,因白內障導致失明的人很多。其實從技術層面來說,這就是一個只需十多分鐘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在會上就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做更大規模的白內障扶貧手術;二是介紹“亮睛工程” 的運作模式,提出透過 “手術下鄉”為國內最少100萬貧困白內障失明患者提供免費手術;同時培訓那裡的眼科醫生,使服務可以在當地持續發展,為基層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眼科醫療隊”。“一人復明,全家解困”。 如果不是通過人大這個平台,不知甚麼時候才有機會實現這個構想。
所以,我認為人大代表履職的優勢就在於,有機會使我們的相關建議發揮更大作用。儘管工作真是很忙很辛苦,但我認為是很值得的。
林順潮認為醫療要注重關懷和表達,給病人信心。圖為林順潮向病人講解病情
內地可借鑒香港公立、
私立醫院互補的模式
記者:在內地民眾印象中,香港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是世界領先的。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醫學專家,您如何評價當前內地的醫療技術與服務水平?
林順潮:內地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一些做得特別好,雖然內地醫療資源較少,但是醫療服務設施整體很不錯。內地最少有兩個方面尤其做得特別好,一是對傳染病的防控,2003年香港爆發SARS,內地的北京等城市也出現了。大家都很擔心內地醫療資源少、流動人口又多,究竟有沒有辦法把SARS管控住。最後內地做到了,所以在防控傳染病方面內地真是很不錯。
第二,現在國家力推大健康產業,倡導“不是來治病而是來防病”,這一步走得很對。全世界沒有其它國家把“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的意識提到這麼高的頂層設計層面,所以我們都非常佩服習近平主席的高瞻遠矚,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國家未來應該走哪個方向。
內地不是沒有好的醫院,不是沒有好的醫生,只不過內地的醫療水平和資源分布不均、差距較大。二、三線城市的醫療水平跟大城市最好的醫院相比已經差得很遠了,更不用說縣、鎮一級的醫院。這是內地醫療面臨的一個問題。
記者:經過多年的兩地行醫實踐,您如何評價內地與香港在醫療衛生領域的交流合作?您認為兩地在該領域有何值得相互學習借鑒的舉措?
林順潮:從醫療的角度來看,內地跟香港還是有很多差異。香港因為“分母”小,發展醫療的費用很多,醫療資源也好很多。香港的整體醫療水平是跟國際接軌的,並且香港在醫德、醫風、醫療管理、醫患關係等方面也做得不錯。在這方面,我認為香港的體系和經驗可以供內地參考,在供給側改革中能起到一定作用。
香港的醫療體系有一個特點,叫“兩條腿走路”——既有私立醫院也有公立醫院。那麼它有什麼好處?第一,如果私立醫院實力沒有那麼強,絕大部分病人就會去公立醫院,導致公立醫院人太多;私立醫院做得好,就能夠形成一個分流。第二,公立醫院可能負責治療最基本的或是最嚴重的疾病,還包括培訓醫生、醫學研究等,這樣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職能會形成一種分工。如果兩邊醫院都做得很好,有競爭、有進步,就可以進一步形成互補。現在香港60%的醫生在私立醫院,40%在公立醫院。這是內地可以考慮借鑒的一個香港模式。
總的來看,兩地醫療體系各有它的特點,有些方面慢慢會一步一步走得更接近。
林順潮認為內地的醫療服務設施整體很不錯。圖為內地某醫院,患者向工作人員出示手機預約掛號信息(圖:新華社)
建議前海率先打造高端國際醫療中心
記者:近日,粵港澳三地相關主管部門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您對未來大灣區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發展有何建議和期待?
林順潮: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條件很好,它比全世界其它的灣區更有優勢。隨著整個灣區慢慢發展起來,大家的消費能力提升,那麼對優質醫療的需求會愈來愈高,為身體、為健康投入也會更多。到那時,會有很多人在香港治病,當然也會有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在當地就醫。如果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裡有香港人辦的醫院,還有香港和國際的專家,病人就可以有更多選擇。
所以,我們香港醫療界現在就要有一些準備了。第一,香港要趕緊開辦新的醫學院,這樣才能保障充足的醫學人才供應。目前香港本地已有兩所醫學院,應抓緊開設第三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最近宣布將在其深圳分校建醫學院,這也是我近幾年來一直在推動的事情,這樣有助培育高質素醫療人才,為大灣區內醫療資源作出貢獻。
第二,我今年也向人大建議,要在前海建設一個高端國際醫療中心。這個中心“海納百川”,要吸引合資格的香港、國際和內地名醫參與,為灣區乃至全國患者提供完善優質的醫療服務。我還具體建議,這個醫療中心可參考香港的私營醫療市場模式,由一座供私營診所及醫療相關行業使用的名醫大廈和一所中型精品醫院組成。
此外,這個中心不僅要吸引內地的病人,還要吸引香港的病人。怎麼做到呢?一是它收費比香港低,看病卻還是香港有水平的醫生。二是建議打通兩地用藥限制,對於部分在香港使用率高、效果比較好但還未在內地注冊或准入的藥品或醫療耗材,允許患者以實名制方式在這個中心率先使用。三是讓香港目前的醫療福利可攜帶,比如香港醫療券在這裡也可以用。四是為患者及醫護人員開闢綠色通道,讓他們能夠快速通關。
我相信當這個中心有了第一批病人後,它就會像雪球一樣滾起來。如果它在前海成功了,將樹立國家醫療改革的新標誌、新模式,並可將此成功經驗複製至大灣區內的其它城市。
“北上”辦醫以行動支持國家政策
記者:據了解,您是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頒布後香港最早一批北上行醫者,目前您已在內地多個城市開辦了眼科醫院和診所。您在內地辦醫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想到第一個“吃螃蟹”?
林順潮:我早幾年就關注到國家希望民營醫院能夠快速發展起來,而且不是小打小鬧地發展,而是希望一步一步把它明朗化、做強,這就跟香港的體系有一些結合了。
我感到這個方向是很對的,如果我來內地辦醫院,不僅能滿足病人的需要,也是對國家政策的一種支持,支持不是口說更要有行動。我們在內地辦醫不單在於治多少病人,更希望把香港的醫療體系引入內地。這樣大家就可以看看,我們所說的醫德、醫風和醫療管理是不是好東西。如果好,你就可以參考。如果你覺得不好,那麼至少你可以有一個對照。
另外,我還希望如果成功了,就可以鼓勵更多的香港醫生來內地,這是對國家醫療事業的一份貢獻。內地的醫療要跟國際接軌,香港是跟國際接軌的,所以如果多些香港醫生過來一起幹是不是會快一點呢!
如果內地能夠跟國際接軌,對香港的醫生來說也是一個機遇。香港人口只有700多萬,大灣區就有7,000萬人,我們把市場打開後,服務的人群廣了、需求高了,那麼我們就可能再開辦醫學院,然後就會有更多的醫療資源再投進去,把餅繼續做大,這樣對香港醫療發展也是好事。
記者:您在內地辦醫過程中享受到了哪些政策優惠?又是否遭遇過困難呢?
林順潮:我還記得2013年我們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醫院,開業那天,記者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你不怕水土不服?”我回答是不怕,其實當時我心裡也有很多疑慮,也很清楚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我希望這些問題有的話就請快點出現,這樣我們也可以快點找方法去解決。
開業之初,運營難度是挺大的。在深圳知道我們的人比較少,並且我們醫院最初也沒有拿到內地的醫保資質,病人如果使用我們的服務就不能通過原本的醫保報銷。所以一開始,比如有100位病人來了,其中有20位是需要做手術的,但是最後只有二位留下來。他們來我們這裡問診,更多的是希望確定是不是真的有這個病、是不是需要做手術,如果確診要做,他們也會回到原先的醫院去做。
最初的這個階段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從香港來到深圳,我們的醫生有時候還要等病人上門,反過來在香港的話肯定是病人在等你。開業一年多後,我們的醫院就拿到內地醫保資質了,慢慢地情況也隨之改變了。一些病人已經看過很多醫生,說不能做手術了,但是到我們醫院檢查後發現有不少是可以做的。所以當第二批病人來的時候,可能100個裡面有20個是應該做手術的,最終會有18個留下來,這和最開始的情況大有反轉。
CEPA中有兩條政策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第一,香港的醫生在內地可“免試執業”,第二,跟外資最多70%的持股相比,我們的公司可以是香港100%持股,這樣只要我們認為是對醫院發展好的就都可以去做。差不多開業三年後,我們醫院表現得很好,政府也開始給我們一些高級員工提供保障房。
林順潮認為培訓人才非常重要。圖為林順潮做手術時培訓其他醫生
開啟大灣區醫療網布局時不我待
記者:聽了您的故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醫生來內地辦醫。您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給他們嗎?
林順潮:我認為在內地辦醫,首先一定要有高水平,其次要有自身特點。我們的特點是什麼?我們是真正以病人為中心,因為我們心中覺得生病是很痛苦的,如果病人找不到好的醫院和醫生就更痛苦了,所以我們要有心、有能力去幫病人。
當然,這還不夠。我們始終堅持,治的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一個有病的人。我們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就是要給病人信心。我們要推的就是這個風氣,叫醫德、醫風。深圳衛生健康委員會每季度都會有一個病人滿意度排名,我們的醫院好幾次在整個深圳一百多家民營、公立醫院當中排第一。
我們特別注重關懷和表達,再加上我們的醫療水平,內地的病人是接受的,並且他們也有負擔能力。其實不單是深圳、北京,在內地別的地方發展我覺得都是一樣的。尤其廣東毗鄰香港,香港醫療在廣東是一個挺好的品牌,所以未來大灣區的發展對我們很重要。
記者:下一步您在內地還有哪些辦醫計劃?
林順潮:整個內地的東南西北中我們都會去的,因為需求很大。當然重中之重,是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我們也確實在布局。我們在深圳和香港都已經成功打造出了品牌,病人很認可,政府也很認可,這兩座城市就是我們醫院在灣區裡的重要基地。相信灣區其它城市對我們的品牌也會很接受的,所以我們再去其它城市推廣我們的醫院就沒有那麼費勁。
我們要在東莞、佛山、中山、惠州等城市發展,培訓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選擇新開醫院之前要在深圳進行半年的人才培訓。我們醫院其實已經在做很多考察,準備在大灣區打造一個醫療網。當然它不是今天的事情,要有一個過程。現在機會很多,我們還可以去挑去選,未來灣區發展起來後就沒有這麼多機會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開啟灣區布局。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