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感
編者按: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5月15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在會議召開前夕,本刊特邀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撰文,談談他對亞洲文明對話的看法。池田大作不僅是呼籲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池田倡議”的發起人,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積極推動者。他倡導與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學者對話,竭心盡力通過文化交流促進人類和平。
文|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於舉辦深具歷史意義的第一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之際,我要向聚首一堂的一流有識之士表示敬意,並從大會的深遠意義這個角度來談談我的感受。
對“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深感共鳴
我對本次論壇高舉的“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這主題深感共鳴。
那是因為,我們現今所面對的各種問題,都一一清晰地凝聚在這個主題當中。我們應該立足於何處,應從人類的歷史繼承些什麼呢?同時面對堆積如山的各種地球問題,應如何團結起來,向著哪個方向前進呢?
就是說,無論是歷史觀、行動哲學,還是對未來的願景,都一一凝聚在這個主題當中。
帶來嚴重破壞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已經過去八個年頭。現在仍有超過五萬人過著避難生活,情況依然嚴峻,但是災難發生之後,我們得到來自亞洲為首的世界各地給予的極大支援,一步一步地推進重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和住宅。
在看不見前景的重建路途上,世界贈送的“同苦之心”和“團結合作之心”為災民帶來了多大的勇氣啊!
我從這些跨越國境而來的善意,以及作為一個人而不得不施以援手的心情與行動,看見了解決世界和人類面對的問題的希望。而且我相信抱有這想法的不止我一人。
2011年4月1日,為向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造成的慘重災情致以深切的慰問和關懷,香港演藝界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愛心無國界311燭光晚會”,為日本災民打氣及籌款。圖為晚會現場一名男童為日本遇難災民默哀(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現代社會的地球共同問題越發嚴峻,各地不僅面對著接連發生的自然災害,還面臨難民問題、環境破壞問題,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等,相信要解決這些問題,立足於“命運共同體”這意識的團結合作與行動更加不可或缺。
國際社會渴求的對話
已超越交換意見的層次
回想起,我的恩師戶田城聖先生在熬過日本軍政府施加的兩年鎮壓出獄後,立即對我們青年揭示“地球民族主義”這理念,敦促我們要抱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
我作為不二的弟子,致力與世界有識之士展開對話。而第一位與我對話的睿智者就是英國的阿諾爾德.湯因比博士。
無論是民族、文化、歷史、環境還是宗教,湯因比博士和我的背景都完全不一樣,但是我們渴望克服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的這份真心是一致的,這亦成為了我們加深對話的契機。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湯因比博士,從“挑戰”和“應戰”這觀點高瞻遠矚地俯瞰人類的歷史。湯因比博士敏銳地洞悉到,文明面對襲擊而來的“挑戰”時,只有在“應戰”過程中才會成長。反過來看,面對人類歷史危機的現今,正是我們將眼前的狀況視作為“開啟嶄新歷史的應戰機會”。讓我們確信黑暗越深黎明越接近,現在正是更進一步構築全亞洲、乃至全人類的團結合作與行動之時。
在我們的對談完結後,湯因比博士滿懷期望地對我說:“我認為對話正對世界的各種文明、民族和宗教的融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團結全人類,請年輕的您更大範圍地擴展這樣的對話。”
1973年5月池田大作與湯因比在倫敦合影(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現在,國際社會渴求的對話,已超越交換意見的層次,而是期待通過對話將面對的“共有的煩憂”升華為“共有的誓言”,加強彼此互動的堅忍不拔的挑戰。藉由對話而產生的結果自不待言,我認為從這樣的對話過程中,才能產生對話的真正價值。因為這個過程正是人與人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生機勃勃地互相觸發的場所。
我在冷戰時期致力訪問與日本的政治體制相異的國家,互相加深理解,又不斷與多種多樣的文明和不同思想背景的人士對話,也是因為我相信人類渴求和平與人性善良。進而,這是出自構築“和平與共生的地球社會”的基礎,最終取決於每一個人的心的變革,而這變革孕育自“互相觸發靈魂的一對一的對話”此信念。
池田大作一直不懈地與世界各國的朋友攜手推進連結民眾之心的文化和教育交流。圖為一名觀眾在欣賞池田大作創辦的東京富士美術館在中國清華大學舉辦的“西方繪畫500年”展覽
當然,不同立場的人不可能立即就做到互相理解。但是我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前主席高占祥先生以“文化力”為題對話時,高先生明快地談論有關與立場不一樣的人對話的意義。
高先生敏銳地指出,並非“黨同伐異”,也非“求同存異”,而是以“敬其所異”這個境界來進行對話。僅只“相同”是不能前進的,要通過對話,尊敬異處,正確地學習、吸收其價值。這樣就能夠讓社會進步。
這思想與我和自青春歲月便一起苦樂與共的朋友一同視為座右銘的“異體同心”這句中國箴言相通。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
四個堅持是走向理想的
共生社會的要訣
四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談及邁向未來的指針時說:“亞洲是世界的亞洲。亞洲要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必須在世界前進的步伐中前進、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然後,習主席強調了四個“非要堅持不可”的要點。第一,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第三,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第四,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說這四個堅持是走向理想的共生社會的要訣也毫不為過。
相信成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就是“同樣是人”這共鳴,尊重各自“盡情發光發熱”的多樣性,以及為了未來世代“如今需要做些什麼”這份責任感吧。
在大乘佛法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譬喻──於帝釋天的宮殿裡,掛著一張巨大的寶網“因陀羅網”,網上有無數的結,每一個結都繫著一顆耀眼的寶石。每顆寶石不僅閃耀著自己的光澤,還因為互相映照其他寶石,為整張網創造出更壯麗且嶄新的光彩。
每一顆寶石並非只是“整體的一個部分”,而是因為有每一顆寶石同時存在,才能夠產生整體的和諧與光彩。正因如此,每一顆寶石都是無可取替的,擁有與整體相同的份量。
若結上繫著的寶石象徵各個國家和民族擁有的精神文化,那麼眾多擁有獨特性的文化和文明就會在地球上互相大放光彩。
東亞地區的文化具有
“共生的道德氣質”
要克服現代文明所包含的世界同樣化、劃一化的傾向,現在必須的是要一邊互相尊重、發揮各自獨特的光芒,一邊提升豐富的創造性。
池田大作創辦的創價大學是日本最早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費留學生的大學。他經常關心留學生的學業和生活(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為此,我一直不懈地與世界各國的朋友攜手推進連結民眾之心的文化和教育的交流。
我曾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發表了題為《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文明》的演講。演講中,我談到東亞地區的文化,貫通著具有“共生的道德氣質”這種精神特質。並指出,在比較溫和的氣候、風土裡孕育出一種心理傾向──取調和而捨對立、取團結而捨分裂、取“大我”而捨“小我”;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互相支持,一起繁榮。
周恩來總理接見到訪中國的池田大作(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周恩來總理正是這種精神特質的代表。周總理在亞洲以及世界各地架設起信義的橋樑,為我們留下了人本外交的偉大歷史,被讚譽為“全球最有能力的外交家”。我會見過的前蘇聯的柯西金總理、古巴的卡斯特羅主席、美國的基辛格博士都深為周總理的卓越才華所感動。
池田大作創辦的創價大學校園裡的“周櫻”(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四十五年前的1974年冬天,周總理不顧身患沉痾,會見年輕的我。那時候,周總理對我說:“全世界的人必須站在平等的立場互相幫助,作出努力。”這句話至今仍在我耳畔縈繞。周總理展望二十一世紀,清晰地注視跨越國家和民族差異的“大同團結”的世界。這遠見讓人激動、鼓舞。
探求跨越所有差異的共通點,通過堅忍不拔的對話,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賴──我從周總理的外交智慧,看見中國的尚文傳統與亞洲文明的精髓。
在我創辦的創價大學校園裡,種植了緬懷周恩來總理及其夫人鄧穎超女士的“周櫻”和“周夫婦櫻”。這些櫻樹是由日中邦交正常化後,創價大學接收的首批中國公費留學生親手栽種的,每年春天都會在櫻樹前舉辦賞櫻會。今年四月,當時參與植樹的其中一名留學生、時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伉儷為首的眾多來賓參加了賞櫻盛會,此外來自亞洲和全世界的留學生也一同參與,在燦爛盛放的櫻花下加深友誼。
祈願從青年的對話中,
開闢富多樣性、互相尊重、
和諧的共生大道
我聽說,這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其中一場論壇,是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即是由青年主導的論壇。亞洲各地的青年菁英濟濟一堂,真摯地暢談人類文明的未來──沒有什麼比這讓人更振奮的事情了!
自1985年起,創價學會的青年部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每年進行交流活動。2015年兩國青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召開“中日青年和平友好交流會”(圖:日本聖教新聞社)
魯迅先生達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深切祈願,從青年人敞開胸襟的熱鬧對話中,為下一代廣闊地開闢富多樣性、互相尊重、和諧的共生大道。
(原文為日文,由國際創價學會翻譯,
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