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沐佛身 內淨自心 ——感恩佛誕日
一年一度的佛誕日,是一個世界各地佛教徒普天同慶的重要日子。藉著今年佛誕日的因緣,為了讓更多有緣人能認識佛教、了解佛教,從而獲得“真實的利益”,進而提升心靈、開啟智慧,獲得自在喜悅的人生,我想在這裡和廣大讀者講解一下佛誕節的由來、佛誕成為香港公眾假期的因由與歷史,以及佛誕日浴佛的意義。
文|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
香港荃灣西方寺
自漢唐佛誕已流傳為民間節日
中國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節日,這天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等。據佛經記載,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太子,名叫悉達多。太子降生後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步腳下都湧現一朵蓮花;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當時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佛不但是世間的聖人,而且是出世間的聖者。他說法四十九年,以大慈悲、大智慧、大福德、大襌定、大神通教化眾生,使每一個人都能因此而離苦得樂、超凡入聖,這就是對社會、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恩德。佛經上說:“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佛經上的道理,處處顯示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佛教徒看來,佛法的存在,可以說是世間的明燈,苦海中的慈航。
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在每年的這一天,都以浴佛——香水沐浴佛身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佛誕浴佛,目的是讓世人在這天放下俗務,反思身心,淨化塵勞,滌除業障,自修福慧;如果能夠廣為提倡,以佛理相濡,自能令到奸歹不起、殺怨息滅,正如《浴佛偈》中所言:“五濁眾生盡離垢。”社會淨化,安定繁榮,是對大眾有絕大益處的。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融入中國文化,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中國漢唐朝以來,佛誕日已流傳為民間節日,它含有洗滌身心、去惡向善、移風易俗的教育意義。
回歸後佛誕日才得以立法
明定為香港公眾假期
1950年世界佛教大會在科倫坡開會通過後,亞洲地區很多國家或地區已將佛誕日列為公眾假期。除了以佛教為國教或佛教盛行的國家,如泰國、韓國、日本、緬甸、斯里蘭卡、越南等之外,宗教多元化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也都尊重世界宗教偉人的佛陀,認同其教化益世,均明令頒定佛誕日(或稱衛塞節)為公眾假期。
然而,在港英政府治理香港的時候,每年的公眾假期一向只准有西方的宗教假期,而沒有的東方宗教假期。佛教鼓勵人類和平、博愛、容忍、互助,對導人向善的任何宗教,一向抱持尊重,不分種族、不分畛域,親善合作。我們認為,不應只視佛誕日為一個佛教假期,而應以此假日之意義,作為香港宗教界匡導世人,共建和諧的另一門徑。
有鑒於啟導社會,改善風氣之需要,數十多年來,香港佛教聯合會不斷上書港英政府,要求明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教教主釋迦牟尼誕辰為公眾假期。
香港佛教聯合會前會長覺光長老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港英當局統治香港時期就已積極倡導佛誕節成為香港公眾假期,多年來,他和前副會長永惺長老帶領弟子多次發動群眾簽名,團結各界支持,向有關當局爭取佛誕假期,可是一直被擱置。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幸蒙“香港六大宗教領袖聯席座談會”一致表示贊同支持,復承蒙基督教聖公會主教公開表示支持佛教爭取佛誕公假,這種教際友誼,善導人心的開明,更是顯示宗教的和諧與共融;復得各方賢明人士,積極支持佛誕日成為法定假期。惜因港英殖民政府偏重於西方宗教假期,並未考慮列入。
九十年代時,香港六百多萬人口中有近八十萬佛教徒,多數市民雖不是佛教徒也都尊重佛陀,相信也都支持佛誕假期。1996年,覺光長老及永惺長老聯合四眾之願力,收集了全港八十多萬佛教徒和市民的簽名,鄭重向當局提出請求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期,仍然未能如願。
香港一名小童參與浴佛。浴佛儀式是在佛誕日舉行的傳統儀式(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佛教界人士,唯有寄望於香港回歸祖國後,東方宗教能獲同等看待,將佛誕列作公眾假期,而這一假期實在含有重大意義,將可對未來社會有相當之教育效益。蒼天不負有心人,大願畢竟得圓滿。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經過兩位長老長期為佛教的尊嚴和四眾權益,四出奔走,多番遊說,特區政府終於在1999年正式立法明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為公眾假期。
浴佛幫助大眾放下塵囂、清靜自在
慶祝佛誕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是事相上的,一是理上的。事相上,就是我們所舉辦的種種慶祝佛誕的活動,乃至種種文藝活動以示慶祝。不但佛弟子們能感到這份喜悅,社會上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夠得到佛光的普照,共霑佛陀的慈悲、喜悅,與佛法結了善緣,在八識田中種下了善根種子。
慶祝佛誕,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我們透過慶祝佛誕,令每個人都能了解佛陀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更養成恭敬心。對於佛陀的恭敬心養成了,對於父母、師長的恭敬心,就會油然而生。佛誕時以香花、水果、燈燭,乃至於珠寶來供養佛,能增加我們的福德。供養佛陀的心養成了習慣,對於父母、師長自然也會供養,這就是事相上的意義。
在理上,是藉由外在浴佛的儀式,反照自心、反觀自性。所謂“外沐佛身,內淨自心”,浴佛時,洗滌佛像身上的塵垢,使佛像金身更加莊嚴;同時,以恭敬供養之心來反照、檢討我們自心,使自心離開名聞利養等五欲的塵垢、煩惱,從而獲得清淨、解脫與自在。
因此,浴佛雖然是宗教活動,但無形之中也能使我們身心淨化,使社會變得和諧、安定。進一步,每個人都能夠培養佛陀的慈悲心、智慧及福報,如是,社會慢慢就會成為人間淨土。所以,不論從事相上、理上而言,浴佛都是很有意義的。
現時,香港佛教聯合會和其他佛教道場、團體,每年佛誕前後都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浴佛法會、講座、音樂會和綜合表演,還有萬人皈依大典等。目的就是希望社會大眾,都能在佛誕節這一天,放下塵囂,外離身垢,內心離染,像釋迦如來一樣,清淨莊嚴,吉祥自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