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馮富珍:鼓勵年輕人放眼國際舞台,積極協助國家參與全球治理
她是第一個在聯合國專門機構擔任最高職位的中國人,也是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唯一一名香港女性,她是陳馮富珍。陳馮富珍從事公共衛生事業四十餘載,卸任世衛組織總幹事後又出任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主席。近日,陳馮富珍接受本刊記者專訪,回顧競選世衛組織總幹事時不為人知的故事,暢談對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及青年成長的看法與建議。
文 |本刊記者 左婭
衛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15日,陳馮富珍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上致辭(本刊記者 趙珊 攝)
我是代表國家參與公共衛生全球治理
記者:您是首位在聯合國專門機構擔任最高職位的中國人。你還記得參選時的情景嗎?
陳馮富珍:當得知由我代表中國參選時,不少國家都很意外。當時前任世衛組織總幹事突然去世,世衛要提前選舉新的總幹事,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很多國家都派人參選,我則作為中國代表參選。不少國家都沒想到中國會推舉一個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中國人參選,其實就連我自己也有一點意外。後來我常常講,這就顯示出我們國家領導人善用“一國兩制”優勢的政治智慧。
其間還有個小插曲。有某個國家的人找到我,要求我退出競選,並承諾給我好處。我當然即刻拒絕,我說我是代表國家參與公共衛生全球治理,因此絕對不會退出,反而會盡我所能去爭取。不到三個月時間裡,我在外交部的支持下,走訪了三十多個執委會會員國代表,介紹我的競選理念。
聯合國為各個國家通過協商尋求全球治理方案提供了平台,世衛組織是聯合國提供的一個解決全球衛生危機的平台。圖為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會廳(圖:新華社)
在傳染病面前每一個國家都要謙虛
記者:您在擔任世衛總幹事期間處理了不少公共衛生危機,比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征、2014年埃博拉疫情、2016年寨卡疫情等,令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陳馮富珍:感觸最深的是,很多國家,不管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流、物流往來密切,傳染病的蔓延速度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快。比如當埃博拉病毒傳到美國時,全球都很驚訝,沒有人想到病毒這麼快就傳到了醫療水平那麼高的地方。所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在委員通道上也特別講到:每一個國家都應該明白,衛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染病面前,每一個國家都要謙虛,因為沒有誰可以置身度外。衛生系統和制度應該有彈性,不要等到爆發了大疫情,才去著手加強衛生防疫能力。
在過去40年中,規模最大、最嚴重、最復雜的疫情就是埃博拉病毒疫情。圖為2014年10月11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裏敦,來自中國的醫護人員護送埃博拉留觀患者進入病房(孫捷 攝)
處理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的第二個深刻感觸,是文化的重要性。在過去40年中,規模最大、最嚴重、最複雜的疫情就是西非三個國家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毒令當地很多人失去了生命,為了加強防疫和尊重屍體,聯合國組織為他們提供了裹屍袋。屍袋通常是什麼顏色?恐怕很多人都會答黑色。但當地人恰恰完全不能接受黑色屍袋,只能接受白色屍袋。從這個小細節就能看出尊重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第三個深刻感觸是,每一次疫情的應急處置,都是要控制“兩個疫情”。第一個是傳染病疫情,只要採取科學措施就會有收效,比如隔離病人等。第二個是老百姓的恐慌,這是最難控制的。老百姓的心情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你不能只是反復講“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你越是這樣講他們就越害怕。最好的辦法是最高透明度地把信息傳遞給他們。
幫助貧窮國家也是我的理想與使命
記者:您在擔任世衛組織總幹事期間,曾推動生產流感疫苗的大藥廠與世衛組織簽署合同,一旦有新型流感大爆發,藥廠必須預留一成的新疫苗,讓世衛組織以成本價購買,以緩解貧窮國家疫苗短缺的問題。這對全球公共衛生是一個重大貢獻,您是如何促成這份合同的?
陳馮富珍:我首先要說明聯合國的重要性。聯合國為各個國家通過協商尋求全球治理方案提供了平台。世衛組織就是聯合國提供的一個解決全球衛生危機的平台。
其次我要强調的是,從我擔任世衛組織總幹事的十年工作經歷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願意為了幫助特殊人群、貧窮國家,為了公平與人道主義,在談判時做出讓步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共同解決威脅全球的衛生危險。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可以將醫療衛生方面的經驗與沿線國家分享。圖為2018年12月8日,中國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第九批醫療隊在新愛爾蘭省開展義診(圖:新華社)
具體到這個合同,我們知道全球差不多有70億人口,流感疫苗確實是不夠用的。基於價高者得的市場規律,流感疫苗往往都被有錢的西方國家訂購或搶購。世界上任何一個企業都是要追求盈利的,疫苗生產企業也不例外。很多人問我,是怎麼說服大藥廠預留1/10的疫苗給世衛組織的?關鍵詞是“平衡”。
那個時候我就說,不要讓做生意的人虧本。你製造一支疫苗的成本是多少,我就去籌款為貧窮國家買下。而且,不要忘記,世衛組織得到全球140多個國家的響應,每一年都會將各自國內流行的流感毒株報告給世衛。根據這些信息,我們會用科學的方法盡己所能預估下一年流行什麼型號的流感。我們將這些信息免費分享給大藥廠,但要求他們要製造疫苗。大藥廠也都願意在合理賺錢的同時兼顧自己的公益責任。促進公平與人道主義、幫助貧窮國家是聯合國的使命之一,也是我的理想與使命。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平衡的過程,我們努力在國際利益、國家利益、藥廠利益、人民利益之间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
促成這個合同,我們花了4年的時間。但是我希望永遠都不要用到這個合同,因為沒有人願意看到流感全球大爆發。然而我要有危機感,在疫情發生之前,就為那些貧窮的國家做一點事。
國家公共衛生事業需要
協調發展協同創新
記者:您長期在世衛組織工作,從國際視野看,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總體處於什麼水平?目前應著手加強哪些方面的工作?
陳馮富珍:習近平主席常常講,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過去十年咱們國家在衛生醫療方面的投入確實比較大,總體來講公共衛生事業在國際上已處於中高水平。但是,有一點請不要忘記——咱們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還不平衡,東部和西部有差異,城市和農村也有差異。協調發展是目前應加強的工作之一。
另外,目前國家醫療覆蓋面超過95%,從“量”上看已很不錯。但在“質”的方面還需繼續提高,尤其是醫療衛生服務、藥品和疫苗生產等方面。
還有一個問題是人才培養需要時間,尤其是作為“百姓健康守門人”的全科醫生的培養。我希望咱們國家全科醫生的人數、社會地位、薪酬都可以得到改善。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對整個國家乃至對全球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都是一個機遇。對更好地把握機遇,您有哪些建議?
陳馮富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公布,加上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兩份文件已經把國家,當然也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說清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單是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粵港澳乃至全球和平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要知道,中國是一個大國,有十幾億人口,我們把自己國民的醫療衛生問題處理好,對全球已是貢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還專門有一章是關於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將醫療應急處理、傳統醫學、中醫藥標準等方面的經驗與沿線國家分享。
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特點是港澳和內地的體制完全不同,這意味著醫療服務政策銜接很重要。醫療衛生事業要走得好,就要有體系和人才保障,之後才談得上科技創新、發展健康產業。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點。說到這裡,我又要講到應對埃博拉病毒的故事了。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製周期比以往疫苗研製要短很多,為什麼?因為以往幾家疫苗企業是關起門來各自研發生產,這是市場競爭環境下的正常選擇。但是在共同應對埃博拉病毒危機的時候,政、產、學、研、用各個環節坐在一起有商有量,疫苗研發製造過程自然快了很多,這證明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可以極大提高發展效率。改革開放之初廣東有句話:“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服務產業發展也需要這樣的協同創新模式。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建議要推動資質互認。要推動醫生、護士、護理人士考一個資格考試,就能取得香港、國家和國際都承認的從業資質,以儘快和國際接軌。
希望多一些中國年輕人
到聯合國服務
記者:您對年輕人的發展也非常關心,多次表示支持香港年輕人到聯合國機構服務。請問年輕人去聯合國工作有哪些途徑呢?
陳馮富珍:香港特區政府、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其實很有想法、也很有心栽培年輕人,積極為他們開拓到內地、到國際大企業去實習的機會。我感到去聯合國工作也是個不錯的渠道。其實年輕人最重要是開拓視野、增加見聞。隨著國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對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希望多一些中國年輕人,既包括香港年輕人、也包括內地年輕人,能夠到聯合國服務,協助國家參與全球治理。
4月8日,世衛組織中國健康特使易烊千璽(中)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青年論壇發言,分享他對促進青少年健康的看法(圖:新華社)
在聯合國工作期間,我也看到了一些西方國家是用什麼方法來栽培自己的人才、幫助他們進入聯合國機構的,算是有一些經驗。大致來講,進入聯合國工作有三個途徑。
一是做實習生。實習生崗位一般是大學畢業生才可以申請。但是我們也在推動聯合國考慮正在讀大學的學生,讓年輕人有機會更早地接觸聯合國的工作。
二是成為在聯合國服務的國家專業幹事(NPO)。因為NPO前兩年的薪金是由國家資助,後面兩年才是聯合國支付,所以成為NPO一定要國家推薦才可以。我也有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溝通,探討在國家層面推薦香港青年到聯合國做NPO的可能性。
三是競爭上崗。聯合國的不同機構和組織也時常會有崗位空缺,任何人都可以去競聘,只要求六種聯合國官方語言中能掌握兩種。香港年輕人有兩文三語的優勢,現時內地很多年輕人英語也非常好,所以我也鼓勵內地和香港的年輕人積極競聘聯合國職位。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5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連柳蕙、李博揚、周琦、史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