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劉熙載《海鷗》DSE試題(上)
知識傳媒
關注我們
閱讀
有趣味
有價值的信息
S
E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中文科閱讀卷考試已於四月一日結束,當中的文言文部分選了劉熙載的《海鷗》。
不少考生都直言今年的文言文篇章頗具難度,雖然篇幅較短,但是寓意深遠。
聽聞今年有許多DSE考生考完中文閱讀卷以後,
心情都如下圖一樣複雜…..

所以,T仔特意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 士後、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張惠女士來為大家對《海鷗》進行試題剖析。
敲黑板,大家準備上課啦!
張惠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北京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訪問學者,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海鷗》
劉熙載(1813-1881)
鷗於海渚遇巷燕。
燕謂鷗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①,不樂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處②,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病矣。”鷗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於病而未見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愛乎?”鷗曰:“子謂人之於我,愛乎,憎乎?”燕曰:“皆無之。”鷗曰:“吾以傲野自適,人之憎愛非所論也。即以人論,吾以不見愛,故不見憎。然則,見愛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後,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鷗言。
註釋
① 野:不受拘束。
② 處:忮(zhì):嫉妒。

1
2019 DSE 第17題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分)
(i)以是觀之…… 是:_____
(ii)燕不喻而去…… 喻:_____
答案與解析
是:這個
在此處是代詞,指代上文燕子向海鷗炫耀說過的「狂風中有屏障,冷雨裡有遮蔽,烈日下有庇護」,有「這、這個、這樣」之意。想想你們學過的《石鐘山記》:「是說也,人常疑之。」
喻:明白
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同學們莫慌,你們最熟悉的不是「比喻」嗎?那麼為甚麼要比喻呢?就是把不容易理解明白的東西用比方的方法讓人理解明白啊。所以從「比喻」中可以領悟「喻」就是「理解、明白」,想想成語「家喻戶曉、不言而喻」。
2
2019 DSE 第18及19題
18. 海鷗說自己不喜歡倚靠人類,巷燕說海鷗「子其病矣」。巷燕說海鷗「病」是甚麼?(2分)
A.生活安穩
B.生活困苦
C.惡疾纏身
D.嫉妒心重
19. 海鷗說巷燕「昧於病而未見也」,巷燕被甚麼蒙蔽而不自知有「病」?(2分)
A.生活安穩
B.生活困苦
C.惡疾纏身
D.嫉妒心重
答案與解析
18:B 19:A
對於穩健型選手,首先,注釋裡面已經說過了嫉妒,那它肯定就不考嫉妒了。其次,從頭到尾這兩道題都在說「病」,那一定不是真的「疾病」的「病」。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紙太囉嗦還顯得試題難度太低。所以C和D立即就壯烈犧牲了。
對於靈活型選手,這兩道題的答案一模一樣,但是只有A和B完全相反,完全相反必有一真。所以正確答案就在A和B之內,必須的!
這還顯示了出題老師心理之矛盾。一方面,他(她)要保證區分度,必須有同學是第一等級,有同學第二等級……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控制難度,要是所有同學都不會,那他(她)的出題也是失敗的。這道題相對來說比較難,因為原文中這個「曰」那個「曰」的基本上都沒主語,別說古文閱讀水平比較薄弱的同學了,就是水平高的同學一開始也會被繞懵了。
因此,在答案設計上,出題老師留下了空隙,也就是你答出來可以,你推理出來也可以!
那麼,A和B在兩處題目中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答案呢?
更簡單,只要你看明白這兩種鳥就可以了。一個是「海鷗」,一個是「巷燕」。想一想,海鷗在海上怎麼築窩?在茫茫大海中容不容易抓到魚?燕子能夠在人類屋簷下築窩,抓抓小蟲子也比較容易。迎刃而解,海鷗的「病」顯然應該選B生活困苦,巷燕的「病」顯然應該選A生活安穩。
還有一個終極大殺招,有一句話你肯定聽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你們不是還學過莊子的《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寒蟬與斑鳩譏笑大鵬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甚麼要到九萬裡的高空而向南飛呢?」)但是莊子對它們的態度是甚麼呢——之二蟲又何知?(寒蟬和斑鳩這兩個小東西懂得甚麼!)
發現奇妙之處了沒有?古人看不起小小鳥!
所以碰到寓言裡面大鳥和小鳥一起,飛得高的和飛的低的一起,那個小的便自然承擔了目光短淺啊志向卑陋啊等含義。So,只要你記得了這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18題和19題這4分就是白送給你的!
說句題外話,題目既要有篩選功能,又要有教育功能,出題老師真是操碎了心吶!
T仔溫馨提示:
未完待續,剩下的題目解析可閱讀下期推送哦~

排版/陳佩齡
文章/香港知識雜誌
圖片/網絡來源
香港知識雜誌社出品
微信號:知識傳媒
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