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不夠用?香港這個節日即將到來
五一小長假眨眼間過去,短暫的調整後又開始新的一輪奮鬥,甚至不少人開始關注接下來的節日。香港有一個即將到來的節日,那就是佛誕節。
時間是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又稱“浴佛節”,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中國歷史記載為公元前1027年,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天上有九條龍噴下清泉為他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如今善信會以香湯沐浴佛身,寓意以佛祖的智能,洗滌污濁,淨化心靈。
浴佛節典禮。(來源:中新社)
在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地對這個佛誕節十分重視,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均放假一天,便於人們紀念釋迦牟尼佛,以表尊重。
根據政府2015年的資料,全港700萬人口,佛教徒就有100萬!佛教可以算是人數最多的宗教之一了。佛誕節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每年佛誕,除了全港佛堂寺廟都有禮佛慶典和浴佛法會,香港的佛教徒會在佛誕日前往寺廟參拜,其中以大嶼山寶蓮禪寺的香火最為鼎盛。坐落在大嶼山昂坪高原上的寶蓮禪寺,清幽寧靜;其天壇大佛更是世上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像,大佛下的祭壇更供奉佛祖的舍利子。佛誕期間,這裡有莊嚴的公眾浴佛儀式,也有變臉及少林功夫表演。
天壇大佛。(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在當天佛教廟宇都舉行一連串盛大的浴佛儀式、慶祝活動,祈求佛祖福澤社會,消弭災難。佛教徒都會在這一天回顧和學習佛祖慈悲的教導。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活動廣為流行。

1.沐佛
農曆四月八日僧尼皆香花燈燭,進行浴佛。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浴佛儀式。(來源:東網)
2.廟會
一般民眾在佛誕節爭捨財錢、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出現各種廟會。
香港佛誕節活動海報。(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各地佛寺舉行佛誕進香。在北方地區則傳說農曆四月十八日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即舉行妙峰山廟會,南方地區龍華、九華、姑蘇等地也均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還有堆佛塔活動。
3.齋會
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由僧家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念佛經、吃齋,由於與會者要吃飯,必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麵條、蔬菜和酒等。在浴佛節期間,人們要討浴佛水。
4.結緣
在浴佛節中還有一種結緣活動。它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結來世之緣。民間舍豆結緣,寺院、宮廷也不例外。古時宮中要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稱作“吃緣豆”。
5.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則流行放生習俗。放生來源較早,宋代已有記載。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
放生儀式。(來源:橙新聞)
6.求子
佛誕節當天,各地拜觀音求子者也不勝枚舉。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討一個泥娃娃,以紅線繩套住脖子,號稱“拴娃娃”,以求吉利得子。

佛誕節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浴佛。浴佛的意義在於淨化個人的身口意,為佛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癡的污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欺詐、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借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心的煩惱塵垢,美化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浴佛,象徵著洗去內心的污垢,使心靈得到淨化,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紀念佛性的偉大,用儀式激發人們對佛法的敬仰,修學的熱忱,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
1997年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先是將英女皇壽辰、重光紀念日(二戰時期盟軍獲勝、香港脫離日本佔領的日子)合共4日假期,改為特區成立紀念日(7月1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8月第三個星期一)、國慶日(10月1日)、國慶日翌日(10月2日)。
過了兩年,到1999年,政府在做了一番諮詢之後,將抗日戰爭紀念日和國慶日翌日假期,改為勞動節(5月1日)和佛誕(農曆四月初八)至今。
佛誕日當天還有一個精彩節目,長洲島上會舉行太平清醮搶包山比賽、神功戲以及飄色巡遊,吸引大批市民前去湊熱鬧。由於這個太平清醮以三座大包山為最明顯標誌,又被稱為“包山節”。仔細看看,真的全是包子!不過,這些包子有時候會面臨天雨發霉的問題,就需要重做。
如今,這個傳統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獲美國《時代周刊》雜誌網站選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
另外,中華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再加上國慶日和香港獨有的“特區成立紀念日”,香港大大小小的假期確實不少!
作為“亞洲盛世之都”的香港,既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又經歷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洗禮,以其開放而包容的胸懷和初心不改的堅守,將東、西方多元文化兼容並蓄,形成了專屬的城市魅力。


綜合整理:港漂驛站、民富文化等
編輯:莫潔瑩
校對: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