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知識傳媒

關注我們

閱讀

有趣味

有價值的信息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快到啦!在這一天,兒女們通常會將禮物或者一束康乃馨,送給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母親。


「母親」是一種書面語,日常生活中我們更習慣叫「媽媽」。但是古人通常不稱母親為「媽媽」,你知道古人如何稱呼母親嗎?今天就跟著T仔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古人對母親的稱呼

你聽過嗎?


漢朝以前

人們將自己的母親稱為「母」,在書面文字中多表達為「妣」。


如《詩經·小雅·蓼莪》中寫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爾雅·釋親》進一步解釋道:「父為考,母為妣。」


漢朝

「母」成為了書面用語,而「妣」則專指已經過世的母親。關於母親的叫法通常是「社」或「姐」。


《淮南子·說山篇》中記載:「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另據漢安帝時期學者許慎在他的《說文》一書中說:「姐本蜀人呼母之稱。」意思是說,「姐」是四川人對母親的稱呼。


兩晉南北朝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擴,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和,母親的稱呼又產生了改變。此時的母親被叫做「家家」,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不光是整個北朝這麼叫,連南邊的東晉、宋、齊、梁、陳歷朝也都這麼叫,或者叫做「阿家」。


《北史·南陽王綽傳》中記載:「(北齊南陽王高)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姊姊,婦為妹妹。」


唐朝

平民百姓在非正式場合,稱呼母親為「阿娘」和「娘娘」。在嚴肅場合,或者想要表達敬重,便可稱呼「母親」。


宋朝

「姐姐」一詞又變成了母親的代稱。


《四朝聞見錄》中說,宋高宗趙構想立妃子吳氏為皇后,便對吳氏說道:「俟姐姐歸,當舉行。」(此處「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


明朝

一般是稱呼「娘」或者「母親」。這時候已有「令堂」。


清朝

八旗官宦家庭,稱母親為「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母親」或「娘」。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有人說「媽媽」是外來詞,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留學歸國的人把「媽媽」這樣的稱謂帶回國內。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其實古代一直也有「媽」的說法。單音節的「媽」要比雙音節的「媽媽」出現得早很多,三國時期就已經有「媽」這個稱呼了,但書面用語仍然以「母親」為主。


「媽,母也。」——三國·張揖《廣雅·釋親》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但是到了宋元明清四朝,隨着小說、雜劇等半白話文體的出現,口語化的表達變得比較常見了,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媽媽」這個詞開始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特別是在白話小說或通俗文學中。比如:

 

「我兒,我正待要對你說,著你還鄉,只恐怕曉得自己爹爹媽媽,便把我們撫養之恩都看得冷淡了。」(宋元南戲《張協狀元》十三出)

 

 「我的孩兒!我只道今生不能和你相見, 原來你還好端端的在此!只是你媽媽怎麼不見?」(清《兒女英雄傳》第七回)

 

不過明清兩代,上層社會不稱母親為「媽媽」,而作「母親」、「太太」、「娘」,這在《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姑妄言》等書中都有反映。在宋元明清時代,「媽媽」的另外幾種意義則應用較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泛稱老婦人

今人稱婦人為媽媽。(元.俞瑛《席上腐談》)

丈夫的母親,即婆婆

不知那個是媽媽?不知那個是公公?諸親九眷鬧叢叢,姑娘小叔亂烘烘。(《清平山話本.快嘴李翠蓮記》)

婢女對女主人的稱呼

迎兒(丫環)道:「告媽媽,迎兒也聽得說來,那裡討這話?」(《警世通言》卷十三)

稱呼老年男子之妻

員外張士廉,年過六旬,媽媽死後,孑然一身,並無子女。(《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媽媽」的其他用法在已經消亡,現在常表示母親的意思。


「媽媽」稱謂的意思一直在變,但唯一不變的可能是天下母親對孩子的愛。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母親節馬上就要到了,祝天下所有偉大的母親節日快樂。

T仔也在考慮該送點什麼給媽媽,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文/小元

排版/陳佩齡

圖片/網絡來源

@香港知識雜誌社出品

LOVE

【母親節】古人如何叫「媽媽」?

微信號:知識傳媒

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