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中國迎來科技春天 香港融入實現跨越發展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大慶之年,也是全面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在此背景之下,香港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當前迎來“科技的第三個春天”,香港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實現自身科技的跨越發展。
文|本刊記者 高峰
陳清泉院士
中國迎來“科技的第三個春天”
記者: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科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此您有什麼感受和思考?
陳清泉:中國70年來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距離科技強國這麼近。我從個人經歷以及對歷史的了解中,對此感受特別深刻。
我是1953年從印尼回國,就讀於北京礦業學院,195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972年。期間在清華大學進修(研究生)兩年,也曾被借調到煤炭工業部,從事提升機自動化技術革新工作,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後,前兩個五年計劃用十年時間,把工業基礎打好了。1956年,周恩來總理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最充分動員和發揮知識份子的力量。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科技的第一個春天”。這一階段主要是打好國家的工業基礎,營造濃厚的科技氛圍。我當時在礦業學院讀書,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組織發起了學生科學技術學會,團結一些學習好、有能力、愛科研的學生成立學習小組,開展學習報告會,出版學生論文集,投身到國家發展科學的熱潮之中。
可惜,這股熱潮遇到“文革”的干擾,遭到破壞。“文革”之後,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說: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他表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後來又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表示中國的知識份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新中國迎來“科技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科技事業也迎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不斷對外開放,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一些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
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主席提出要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這是新中國“科技的第三個春天”。這一階段需要中國科技獲得高品質發展,核心就是提高原創能力和轉化能力。
記者:中國當前的科技總體水平如何?如何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
陳清泉:可以說,當前中國的科研規模最大、科研人員最多,中國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有一定的發言權,一些科技比如生物科技、航天科技等已處於世界前沿水平。但總體來說,中國科技還沒有掌握世界科技的主要發言權,還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對此,國家也描繪了達到科技強國的藍圖,也就是分三個階段實現這一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我對中國建成科技強國很有信心,我也希望能為此作出貢獻。我最近在北京創立了院士科創中心,院士科創中心除了在北京以外,在海南、大連以及海外,包括德國、土耳其、韓國等地也有設立。為什麼要設立院士科創中心?在創新過程中,從學校實驗室的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是有隔閡、有壁壘的。這個壁壘來自哪裡呢?這個壁壘往往來自不同專家、不同官員、不同企業家的認知和觀念有所不同。因為認知不同,所以需要有一個平台讓大家交流、辯論、評估。另外一個壁壘來自不同利益鏈,到最後因為利益鏈不同也很難實現。所以通過這個平台我提出了跨界融合的理念。我希望院士科創中心能夠起到三個功能,一個是智庫的作用,一個是加速器的作用,一個是孵化器的作用,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發揮一些推動作用。
5月24日,甘肅省平涼市科技活動周“科技大篷車”主題活動走進平涼市第十中學,小朋友被一款機器人科普展品吸引(圖: 新華社)
香港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實現自身進步
記者:您1976年來到香港,1982年獲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於電機電子工程學系,直到2002年退休,擔任榮譽教授,一直以來非常關心香港的科技發展,為此作出很多努力。當前香港的科技發展狀況如何?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陳清泉:香港匯聚國際科研人才,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口,卻有40多位兩院院士,可以說是科研人才密集;另外,香港的高校整體上在全球的排名都很靠前。但香港發展一直過分依賴金融地產,創科發展落後了,是當前“亞洲四小龍”中唯一不以科技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科技創新最近幾年比不上新加坡、韓國,也比不上鄰居深圳。
香港科技需要參與到國家科技發展中,才能獲得長久的進步。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內地與香港的科技交流雖日益頻繁,但仍有一些障礙,例如科研經費不能過境、香港學者不能直接申請國家科研項目等,限制了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研事業。所以,我與業界一起給習近平主席寫信,表達香港創科工作者對參與國家創科發展大計的希望。聯名信從遞上去到得到習近平主席的批示,時間之快讓我覺得有些意外。這首先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科技發展的重視、對香港科研人員的關懷,給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科創事業巨大的鼓舞。中央科研資金“過河”後,香港科學家可以自己申報國家的科研項目,從精神上也更加有了“一家人”的感覺,更可令香港學者“英雄有用武之地”。
3月22日下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左二)考察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應用並看望在中心工作的香港專家
記者:您如何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科技發展的作用?香港應該如何利用這一發展機遇?
陳清泉: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千載難逢的機遇,這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目的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吸引國際創新資源聚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創新要素便捷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灣區,它的經濟總量將超過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從發展模式上來看,各個灣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三藩市灣區是金融+高科技,紐約灣區是金融+高端服務業,東京灣區是典型的金融+高端製造業。粵港澳大灣區則包括了金融、高科技、高端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規模比這幾個灣區都要大。所以,我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很有信心。
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是科研資源最密集的城市。香港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快科技發展。香港政府必須加大科技發展的投入,同時訂立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包括建立孵化器及加速器的機制,打破大學、工業、企業家等各方面的壁壘,令大學研究成果能轉化為產品。香港缺乏足夠的科技轉化的市場需求,但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很快,科技轉化的需求強烈。珠三角地區可以支持香港孵化器、加速器的運營。所以,香港要成立專門辦公室對接大灣區以及國家的創科政策,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融入國家發展規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實現自身科技的跨越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