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商界最大機遇——訪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紀念日。過去一年裡,國家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召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特區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務實舉措,這些政策給商界帶來哪些機遇?中美貿易戰是否影響了商界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商界如何看待香港經濟走勢?記者就此專訪了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文|本刊記者 左婭
蔡冠深
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繼續擔當
改革開放貢獻者和受益者提供新起點
記者: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紀念日。回顧過去一年,香港商界密集迎來發展機遇。您認為最值得留意的機遇是什麼?
蔡冠深: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時已清晰指出香港發展的三大機遇,即“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
今年2月國家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在明確提出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同時,又提出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每一條都是摸得著的機遇。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港商在珠三角投資了上萬家工廠,聘用了上千萬的工人,我們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在貢獻祖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經濟的飛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說在新時代為香港繼續擔當改革開放貢獻者和受益者提供了一個新起點。
記者:從“前店後廠”到“併船出海”,港商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由來已久。那麼規劃綱要給港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來了哪些不一樣,為什麼說是新起點?
蔡冠深:首先,規劃綱要為港商融入大灣區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之初港商到內地投資建廠,是粗放型的,多數是看到有商機就先做起來,並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環保等方面也缺乏長遠考慮。直到前幾年廣東提出“騰籠換鳥”、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感到有必要提升下自己了。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五大定位,即: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我們就非常清楚該怎樣提升自己了。比如從世界工廠轉為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那我們就知道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污染產業要升級才行,未來可能要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要多在物聯網、定制化生產以及現代服務業中尋找商機。
其次,規劃綱要明確了4個中心城市,且對4個中心城市都有清晰定位,可以避免各個城市之間重復建設。比如規劃綱要明確香港建設國際航空樞紐,那麼廣州深圳就不要重復建設國際航空樞紐了,廣州則是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深圳建設創新創意之都。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不要惡性競爭,而是要強強聯合。比如科技創新方面,香港有研發的優勢和國際化平台的優勢,深圳等其他大灣區城市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優勢,香港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在深圳落地,並沿著“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創新走廊,帶動一片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向全國乃至全球輻射。
此外,規劃綱要還告訴我們,大灣區建設不單是發展經濟,也要提高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就豐富了港商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內涵。比如,企業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醫療、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需求就會升級,粵港澳大灣區要對標世界三大灣區、跟國際接軌,也需要補上這些短板。因此,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香港的醫療水平很高,人均壽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教育水平也有優勢,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就給醫療、教育產業向內地輻射拓寬了市場。以前主要是香港企業到內地建廠,現在醫生、護士、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也有更多機會到內地發展。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定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過去一年“一帶一路”建設又給香港商界帶來了哪些機遇呢?
蔡冠深:“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商界一直參與得比較多。我們不光擔當“超級聯繫人”,也是“共同投資者”和“共同運營者”,以香港所長對接國家所需。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摸得著的商機。
比如,“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很多大型央企國企“走出去”,成功的不少,但走彎路的也有。它們最缺什麼?最缺的是國際水準的專業服務的支撐。這方面恰恰是香港的強項。比如央企去幫助沿線國家建設高鐵、高速公路、發電廠,港商可以為之提供IPO等一系列金融服務,現在“走出去”的資金有相當數量都來自香港。此外,央企在國外建工廠,還需要建築師、會計師、律師、顧問工程師,這些專業人士香港都有,而且都是國際水準的。
過去一年,“一帶一路”建設有實實在在的推進。幾個月之前,在國家商務部的推動下,我們組織成立了內地-香港“一帶一路”工商專業委員會,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組織了幾十家大央企,香港中華總商會召集了香港六大商會中幾乎所有的專業團體加入,我本人當港方主席,就是希望能夠與內地企業強強聯合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明天我就帶隊去迪拜,與30多個央企代表一起與當地對接項目。之前這個委員會還去過塞爾維亞和西班牙,未來還會去更多的地方尋求合作。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圖為政策措施宣介會
特區政府經濟政策務實,商界受益良多
記者:過去一年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香港商界是否感到受益?
蔡冠深: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方面確實做了很多事,商界受益良多。
比如為支持創科產業發展,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為從事創意及創新科技的公司提供支持,去年10月特區政府宣布撥款200億港元予創新及科技基金。今年4月特區政府又推出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
對初創企業,特區政府還有減稅政策,將法團首200萬港元的利得稅稅率降至8.25%。本來香港的利得稅就不高,只有16.5%,在全球看已很有吸引力,如今首200萬港元利得稅再減半,吸引了全球年輕人來香港創辦企業。據投資推廣署公布的情況,香港初創企業去年同比增長18%,達2,625家,超過三分之一的創業者來自香港以外的地區,主要包括英國、美國、中國內地等。
香港工業署也推出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務實政策。比如設立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資助中小企業參與出口推廣活動,藉此協助其擴展香港境外市場。
特區政府還主動作為,紓緩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中小企業的影響,包括降低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擔保費五成,增加最高貸款額至1,500萬港元及延長貸款擔保期至最長七年。
諸如此類的政策還有很多,對香港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機遇尤為寶貴。4月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日本東京出席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機遇尤為寶貴
記者:您怎麼看未來一年香港經濟發展前景?
蔡冠深:坦白講,未來一年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
第一個就是中美貿易戰。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出口首當其衝受到影響。2019年首4個月,香港出口總額比上年同期下降2.5%,對美國出口下跌11%。另外,在中美貿易戰陰霾下,股市、匯市也可能有一些波動。我們也擔心萬一貿易戰繼續惡化下去,香港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怎麼應對呢?找新的市場吧。我們還可以把東西賣給東盟、歐洲、非洲等很多地方。當然,開拓新市場需要時日,短期內對外貿易難免受到影響,但長期看我相信香港一定可以應付得到。
除此之外,不得不說香港社會目前的一些紛爭,也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商界也會有點擔心。我作為中華總商會的會長,也有跟一些外國商會開會,做一些解釋和溝通。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地方,大家表達不同的聲音,可應當是和平的、理性的方式,才是對香港好。現在商界最大的期盼,就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為穩定才能更好更快發展。
記者:商界目前對未來經濟發展是否有信心?
蔡冠深:香港也許短期會受到上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我相信長期看,香港一定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因為香港背靠祖國,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全產業鏈在全球排在前面。我們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創造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尤其寶貴。在一年多前,我創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就是因為我本人非常期盼香港可以珍惜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公布規劃綱要之後,我們推動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東京搞了一個龐大的推介會,來了1,200人,其中700位是日本企業家,500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家,都是我們邀請的。這個推介會之後,來香港進一步對接項目的日本企業家太多了,他們說“大灣區不是要搞環保、搞大健康嗎?我們有。賣技術給你也可以,投資也可以,你看怎麼做?”不僅是日本企業,雖然中美有貿易戰,但美國的商會也來找到我,說蔡先生,摩擦歸摩擦,但是我們對大灣區很感興趣,美國的現代服務業想進大灣區,你來幫忙吧。
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香港商界重大的歷史機遇,也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歷史機遇,而且已經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