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
伴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滿閉幕,包括“綠色之路”在內的“七路”理念將“一帶一路”建設推向了發展新階段。4月19日,“絲路環境專項”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中英文版研究報告正式出版發行。圍繞相關話題,該報告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接受了本刊記者採訪。
文| 本刊記者 馮琳
1月19日拍攝的老撾南歐江六級電站。該電站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在海外首個全流域整體規劃和BOT投資開發的項目(圖:新華社)
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不是否定一切建設項目
記者:中科院去年3月正式啟動的“絲路環境專項”研究的全稱是“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科學研究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之間有什麼關係?“絲路環境專項”研究對支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劉衛東:在亞洲大陸上,以青藏高原為“龍頭”向西存在一個高原和高山連綿帶,包括帕米爾高原、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伊朗高原、高加索山、喀爾巴阡山、阿爾卑斯山等,在學術界被稱為“泛第三極”。這個地區存儲了大量的冰川,為周圍地區提供著賴以生存的寶貴水資源。
但是,研究表明這個地區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例如,陳德亮等人的研究證明,過去50年青藏高原地區的增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倍。這種增溫速度持續下去,將給“泛第三極”地區的冰雪圈帶來巨大影響,進而影響到發源於這一地區河流的下遊地區的生態系統。
“絲路環境專項”以“泛第三極”的環境變化研究為核心,將廣泛地研究絲路沿線地區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環境脆弱性、貧困、可持續生計等,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科學基礎、尋找科學路徑和方案。
記者:從科學研究角度,我們該如何全方位認識和理解綠色絲綢之路的內涵?
劉衛東: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說的簡單一些,就是要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走生態文明之路。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倡導和實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不能陷入虛無主義,即否定一切建設項目。發展仍然是解決當今世界矛盾和挑戰的唯一選擇。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項目、推動經濟增長,是沿線各國發展的根本需要。這才是真正的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劉衛東在“絲路環境專項”最新研究成果報告發布會上展示研究報告
三百多位中外科學家共探絲路環境
記者:《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這份報告是由您帶領的團隊研究撰寫的。圍繞該報告,您和同事們開展了哪些調研活動?取得了哪些重點研究成果?
劉衛東:這項科研成果是中國科學院“絲路環境專項”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科學院在此專項上投入了大量經費和人力,有三百多位中外科學家正在攜手工作。就本書而言,數十位科學家直接參與了研究和編寫工作。我們這兩年一直在絲路沿線國家調研,包括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中亞各國、蒙古、俄羅斯、德國、波蘭、白俄羅斯等。
該書回顧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進展,概述了沿線地區概貌以及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的必要性。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特征與趨勢、社會經濟發展態勢及空間格局、基礎設施聯通、經貿合作、災害風險、貧困與可持續生計等方面,勾勒出了沿線地區的總體特征、自然基礎和發展態勢。
記者:“絲路環境專項”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哪些研究並且如何讓研究落地以進一步支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劉衛東:前期的研究只是解析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下一步我們將從兩個方面去努力,力爭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科學路徑和方案。一是進行大量案例的深入研究,特別是重要的建設項目,從中挖掘可以借鑒的經驗和科學知識;二是在“絲路環境專項”其它課題研究成果的支撐下,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綜合集成研究,謀劃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路線圖。
2018年9月14日拍攝的由中國企業承建的馬爾代夫維拉納國際機場新跑道(圖:新華社)
綠色絲綢之路彰顯中國綠色發展理念
記者:您發表過一個觀點——“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選擇”,具體怎麼解釋這句話?
劉衛東:事實上,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是中國的主動作為,是自身綠色發展理念和經驗的推廣。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環境與發展的問題,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領導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
因此,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初,中國政府就非常重視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強調,要著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因此,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不僅僅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國際社會的期望,更是中國自身綠色發展理念的海外實踐和主動作為。
記者:“一帶一路”倡議已實施近6年,目前來看取得了哪些進展?您認為在未來的實施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劉衛東:自2013年啟動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關於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中國科學院評估組進行了獨立的第三方評估,發現“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了“開門紅”。作為測度建設進展的重要指標,“中科連通性指數”從2013年的23.08升到2018年的38.91,提高了68.6%。
截至2019年4月底,已經有131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或聯合聲明。這些國家遍布亞、歐、非大陸,並延伸至南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區,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遠遠超出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合作倡議和平台。五年多來,中緬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複線、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SMW5海底光纜、蒙內鐵路、亞吉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重大項目投產運營,中老鐵路、匈塞鐵路、中泰鐵路等一批標誌性工程項目落地。“中歐班列”發展迅速,成為亞歐大陸跨洲際運輸耀眼的“新星”。中國與沿線國家新增國際航線308條,與12個國家建成跨境光纜系統,與周邊6個國家實現了電網跨境互聯,在沿線國家投資建設了20餘個港口。此外,中國在沿線24個國家建設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82家,累計投資348.7億美元,入區企業4,542家,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8.7萬個。2013-18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
五年多來,“一帶一路”已經從中國倡議變成全球共識,將進一步打破舊的世界格局,實現新的世界平衡。正因如此,今後一個時期,“一帶一路”建設將會遇到更加激烈的力量碰撞以及個別西方國家非理性的干擾,進入到最具挑戰性的時期。
以青藏高原為“龍頭”向西存在一個高原和高山連綿帶,在學術界被稱為“泛第三極”,“絲路環境專項”以“泛第三極”的環境變化研究為核心。圖為青藏高原俯瞰圖(圖:中新社)
記者:近年來,您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香港方面有過哪些交流合作?您認為香港該如何進一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劉衛東:我二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香港學術界、特別是地理圈有不少聯繋。最近,香港大學的何深靜教授就參加了我們剛剛建立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案例研究網絡,將進行孟加拉建設項目的深入研究。
香港在法律服務、商業仲裁、國際化人才、商業網絡等方面都有很強的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可以發揮樞紐和橋樑的作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6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