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讀北京體育大學的香港“武痴”

1992年,14歲的羽毛球愛好者周定宇,偶爾在學校壁報板上看到武術學會的宣傳單張,這個從小愛看武俠小說的男孩靈光一閃:學了武術,不就能把凌波微步、輕功水上漂這些“好酷”的功夫融入到羽毛球的步伐中,豈不是天下無敵了?於是,抱著對“功夫羽毛球”的想象,周定宇報名參加了武術學會。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對武術的興趣很快超越羽毛球,成為他生活的重心。

這一年,已經錯過了武術啟蒙最佳年齡的周定宇,憑藉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和汗水,成功入選香港武術代表隊。此後十多年的運動員生涯中,他贏得了三塊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獎牌和一塊東亞運動會對練金牌。

本刊記者 羅影

入讀北京體育大學的香港“武痴”

笨鳥先飛的“武癡”

2011年,33歲的周定宇以武術家身份獲選香港十大傑青。對於自己在武術上的成就,他認為天分只佔三成,剩下全靠努力。

bau202008106133v

周定宇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周琦 攝)

當年剛加入武術學會時,周定宇自知起步晚,採取“笨鳥先飛”的策略,別人每星期練一天,他練6天;每天凌晨4點起床練到6點半,“學武俠小說裡吸收日月精華,結果日月精華沒吸到,倒是收獲了好多蚊子包”,周定宇笑著回憶道;下午3點放學後練到6點;自己做沙袋綁在腿上,負重練習以提升效果……教練們都戲稱他為“武癡”。

短短3個月,周定宇就獲武術學會的教練推薦,進入香港武術代表隊。那一年新加入港隊的隊員中,中學生只有兩個(包括周定宇),其他都是8到10歲的小學生。在港隊教練眼中,14歲才入隊的周定宇是個“麻煩鬼”,不但身體的協調性和柔軟度不如小學生、連基本的一字馬都壓不下去,而且還總是一邊練一邊不停地問問題,“教練,我這個動作做得對不對呀?”“教練,我這個姿勢靚不靚啊?”……不過,教練很快發現,周定宇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問完就算,他問過之后,真的會去用心琢磨,按照教練的指點不斷改進動作、反復練習。此外,每次訓練,他提前一小時就到場,認真觀察師兄們練功,以從中得到啟發。這些努力,教練都看在眼裡,漸漸覺得他是可造之材,更加用心教導他。這也是武術超越羽毛球、成為周定宇最大興趣的原因之一:“羽毛球是一群人一起打,大家嘻嘻哈哈打完就算;而武術則是教練一個一個單獨教,每個動作做得是否標準、是否到位,教練都指點得很細、很用心,給我一種像父親一樣的感覺。”

花幾倍時間攻下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學位

1998年,抓住“世界冠軍級運動員免試入學”的機會,周定宇入讀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對於讀書,他更是坦誠自己一向“不叻”,靠的還是那股“別人花一小時,我就花兩小時、四小時”的拼勁。

當時和他一起入學的另一位香港運動員,因為實在適應不了體大的學習和生活,只念了半年就退學了。周定宇也不是沒有想過放棄:簡體字完全不認識、跟同學說普通話別人的反應是“你說的什麼鳥語”、常常因為參加比賽錯過考試而需要補考……但他一直牢牢記著推薦他來體大讀書的香港賽馬會見習騎師學校校長陳念慈對他說的話:你能去體大讀書,因為你是香港運動員的典範,希望你做任何事都能發揮運動員精神,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周定宇專門買了一台電腦,遇到不認識的簡體字,就用電腦轉換成繁體;普通話說不好,就請一位老師教自己拼音,從b、p、m、f開始練習基礎發音;沒有比賽的日子,花上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溫習功課,爭取補考一次通過……終於在4年後成功取得了學士學位。至今回想起那段學習經歷,他仍然覺得很感恩:“如果當時放棄了,可能我這輩子都再沒機會念大學。”

兩塊金牌不如一塊銀牌

周定宇也有過年少輕狂的時候。15歲時,剛剛入門習武不到一年,就拿到全港武術比賽冠軍,周圍人人誇他“好叻”,他自己也覺得飄飄然,心想,原來拿冠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教練吳承林師傅卻說:“你是香港第一,亞洲第尾。”當時周定宇聽了很不服氣。後來,他才逐漸明白,教練是看出他拿獎後變得囂張、目中無人,練功也不像從前那麼認真了,如果繼續這種態度,今後的進步將會是零,甚至不進則退。

1997年,周定宇在世界武術錦標賽的槍術項目中奪冠,為剛剛回歸的香港升起了第一面世界冠軍的區旗。彼時剛滿20歲的周定宇,成為香港最年輕的世界冠軍,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原以為師傅這回一定會對自己大加讚賞,沒想到又遭遇一盆冷水,師傅的評語是“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及至兩年後第二次奪冠,師傅仍然認為他並沒有遇上真正的對手,第一次是“好彩”、第二次是“夠運”而已。

不久後,周定宇在一次世界級比賽中決賽落敗,只得到銀牌,感覺很沮喪,不好意思見師傅,沒想到師傅卻說:“這塊銀牌是最好的一塊獎牌,它可能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過,這個轉折有兩種可能的方向,一是努力奮起、重新登上高峰,二是從此以後不斷下沉。”

bau20200810tz5z3

《葉問》系列電影引發全民習武熱潮,不少外國人也專程來香港學中國傳統武術。圖為周定宇正在給武術愛好者授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定宇實踐了第一種可能。他重拾初心,拿出“武癡”的勁頭虛心求教、彌補不足,在3年後的世界武術錦標賽上重奪金牌。舉起獎牌的那一刻,周定宇終於對師傅之前的態度和說話恍然大悟,人生境遇總有高低起伏,身處高處,很難看清周圍發生的事情;經歷過低谷,將失去的東西重新拿回來,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價值和意義。對於周定宇人生中的第三塊金牌,師傅終於給了“實至名歸”的評價。

《葉問》帶動中華武術學習熱潮

一次聚會上,周定宇偶遇香港武術聯會會長冼國林,開玩笑問他“摔人有幾種摔法?有的師傅說有28種”,冼國林答,“我只懂一種,能把人摔倒就算”。他一招摔倒周定宇,讓周定宇懂得了什麼叫融會貫通,也將其收入自己門下,學習詠春和洪拳。

除了是葉問之子葉準的徒弟外,冼國林的另一個身份是銀行家、投資人,他投資的《葉問》系列電影,從2008年開始上映,引發了全民習武的熱潮。周定宇在冼師傅的邀請下,成為《葉問》的武術指導,這份工作帶給他一段很有趣的經歷:“教演員學功夫蠻難的,既不能讓他們受傷,又要打得靚。真正的詠春拳招式很快,但你拍電影時速度必須放慢、動作幅度要大,否則鏡頭根本拍不到。”很多演員對學詠春興致勃勃,周定宇回憶道,甄子丹從電影開拍前一年就開始很勤力地學拳,隨身攜帶一個木人樁,出去拍其他戲的間隙,也每晚在酒店練拳;任達華雖然在劇中並沒有打戲,但他很喜歡學拳,常在片場空閑時間找周定宇教他幾招。

在《葉問》出街前,香港人學中國武術的並不多,市面流行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都是從國外傳入的,人們對武術的理解也比較簡單,甚至認為武術就是打架、練武的人是小混混。

入讀北京體育大學的香港“武痴”

周定宇(右一)與葉準(中)、甄子丹(左一)合影(攝於2007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葉問4》即將在今年7月上映,10年來,這一系列的電影讓一大批香港年輕人、包括中小學生愛上中國武術,紛紛開始學詠春、洪拳,甚至不少外國人也專程跑來香港學中國傳統武術,一時間全香港武館爆滿。

如今,周定宇除了開辦武術學校、協助世界詠春聯會等機構做宣傳,還經常舉辦一些比賽,讓中國武術愛好者有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獲得成就感,以此促進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在他看來,“練習詠春、洪拳這樣的傳統中國武術,能讓我們有一種歸屬感,‘勝不驕敗不餒’‘尊重而不囂張’‘謙卑、忍讓和包容’等武德精神也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入讀北京體育大學的香港“武痴”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6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