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孤注一擲 圖謀2020年“大選”
蔡英文上台執政三年多來,兩岸關係急凍,台灣經濟亦陷入遲滯泥淖,島內民眾不滿民進黨當局施政的聲浪此起彼伏。面對民調始終在低谷徘徊的現狀,已於今年2月宣布投入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蔡英文不得不以“辣台妹”姿態放手一搏,除竭力爭奪黨內參選資格外,還有意通過與美國暗通款曲、升高兩岸對立等方式謀取選票。不過,台灣民眾對拿不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的蔡英文早已“無感”,其政治算計與權謀最終恐難挽回選民信心。
文|北京 韓冰
台灣民眾上街抗議,要求蔡英文下台
打擊黨內外競爭對手
在去年“九合一”選舉中,蔡英文擔任黨主席的民進黨遭遇歷史性挫敗,綠營內部連番上演“逼宮”鬧劇。黨外方面,國民黨陣營“韓流”﹙韓國瑜﹚狂飆、“台風”﹙郭台銘﹚乍起,無黨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枕戈待旦。面對黨內外諸多強敵環伺的局面,腹背受敵的蔡英文火力全開,以圖贏得2020年“大選”。
一是穩定黨內“共主”地位。賴清德以“突襲”方式登記角逐民進黨2020年“大選”提名,與尋求連任的蔡英文形成兩強對峙僵局。蔡陣營為贏得黨內初選提名,數次改變初選機制,並動用“網軍”對賴進行“精準”政治打擊。其一,控制初選遊戲規則。蔡、賴分別登記參選後,民進黨中常會旋即成立五人“協調小組”,在政見會前開展“總統”提名協調工作,欲勸賴主動退賽。由於賴參選“總統”意願堅定,初選協調陷入困境後,“英派”人馬不但祭出“現任者優先”等一連串帶有侵略性攻勢的說辭,還利用手中握有黨機器的優勢,通過延遲初選時程、改變民調辦法等手段,極力為蔡出線創造條件。其二,利用“網軍”壓制賴政治氣勢。賴清德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在深綠選民中頗有“政治聲望”,對此,蔡英文麾下的“網軍”不惜撕破“典範級君子之爭”的面具,接連在網絡上對賴發起攻勢,指賴“行政院長”任內政績不彰拖累民進黨選情,且找出賴過去承諾支持蔡的新聞,指責他是“無信之徒”,甚至聲稱賴的“突襲”行為妨礙“抗中”政權繼續執政。
二是極力應對黨外挑戰。在“九合一”選舉中曾“一人救國民黨”的現任高雄市長韓國瑜,選後網絡聲量始終不降,“韓粉”要求他代表國民黨出征2020年選戰的聲音漸成氣候。針對該情勢,蔡英文一改對韓國瑜“冷處理”的態度,拉開進攻架勢,匯聚全黨之力,集中拳腳“圍毆”韓國瑜——“行政院長”蘇貞昌批韓“滿嘴胡說”,“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親自到高雄要韓在兩岸問題上“謹言慎行”,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稱韓是“土包子”,“綠委”則組團炮轟韓“自經區”規劃,目的就是“抹黑”韓政治形象,拉低其支持率。無獨有偶,蔡陣營還利用類似手法,將槍口對準代表“白色力量”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因為在2018年的台北市長選戰中,柯與民進黨決裂後,帶走大量淺綠選票並成功連任,蔡擔心柯複製台北選戰模式,參選2020瓜分自己的選票,因此對其再三“抹紅”、唱衰柯文哲,意在為自身贏得選舉掃除外部障礙。
伺機操弄“美國牌”
美國歷來關注台灣選舉,且會利用不同手段對島內政局施加影響,以維護自身利益。由於島內2020年“二合一”選舉(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及“立法委員”選舉)在中美戰略博弈升級的大背景下進行,介入此次選舉成為特朗普政府的重要籌碼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因素雖不足以完全左右台灣“大選”的結果,但其干預選舉的手段不僅可塑造島內輿論,還會被台灣主要政黨拿來進行選舉操作,進而影響選戰走勢。這些手段包括選前公布較大規模對台軍售案、派遣高級別官員訪台、對參選人的兩岸政策發表意見、指使美艦穿越台灣海峽,等等。
蔡英文對“友台”的美國聯邦參議員極盡奴顏婢膝之態
日前,美國保守勢力不想看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親美抗陸”的蔡英文和民進黨垮台,希望他們繼續執政,挺台動作接連不斷。以國會立法為例,2018年3月,獲特朗普簽署通過對台美高層互訪松綁的《與台灣交往法》;2018年底,美國會又通過了對美台軍售常態化予以鼓勵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今年5月,美國眾議院又以414票贊成、17票棄權、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眾院版《台灣保證法》草案,再次重申美台軍售常態化以及重啟美台貿易協定會商的立場。這些展現美國對台“積極”態度的“友台”法案,都是在蔡英文上台後獲得推進並通過的,自然被島內綠營勢力解讀成美國力挺民進黨繼續執政的重要信號,而“貼緊美國”也成為蔡英文爭取連任的救命稻草。因此,自2019年以來,蔡英文不斷向美靠攏。2019年3月至4月,蔡兩度通過視頻會議與華盛頓智庫展開對談,並於5月在美國雜誌《外交政策》發文聲稱台灣當前遭遇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試圖向美國政治精英群體喊話,表達台灣願意與美國共同“遏華”的意願。
不可否認,在當前中美兩強相爭的國際局勢下,蔡英文當局向美國靠攏的做法的確可以獲取一定政治能量,但民進黨若幻想以此騙取選票,而不去切實提升民眾福祉,到頭來只會遭到選民手中選票的教訓。
修築“高牆”煽動兩岸對立
蔡英文執政三年來,為鞏固綠色政權,推動“柔性台獨”,不斷挑戰兩岸關係紅線,導致台海關係走向對立,軍事與政治對抗也逐漸升溫。
在2019年元旦講話中,蔡英文提出要以“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鉗制兩岸交流。隔日下午,蔡又放狠話稱“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伴隨2020年選戰的日益臨近,蔡當局兩岸政策愈發偏執與狹隘。3月,蔡當局對在大陸擔任“社區主任助理”的兩位台灣人處以10萬元新台幣罰款。4月以來,民進黨又竭力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家機密保護法”、“刑法”修法,內容包括管制政務官、退役將領赴陸,拋出“雙公投”限制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明確把“大陸地區黨政軍機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乃至“敵人”,等等。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修法築牆”嚴格限制兩岸交流,目的就是操弄“恐中”民粹激發民進黨支持者的投票熱情。
蔡英文煽動兩岸對立,與兩岸民間渴望擴大交流的意願背道而馳。圖為5月18日,觀眾在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的台灣青年創業展區參觀(圖:新華社)
蔡英文為爭取連任可謂機關算盡,甚至不惜頑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大勢、踐踏台灣民眾追求美好和平生活的權利。事實證明,蔡英文借激化台海緊張局勢撈取選票的如意算盤並未獲得預期效果。以島內民調為例,國民黨智庫日前公布的民調顯示,對蔡英文執政三年來的施政滿意度,不滿意者達5成6,而願意支持蔡連任者僅2成多;而台灣TVBS所做的2020“大選”民調顯示,韓國瑜、蔡英文、柯文哲三人對決的支持度分別是39%、25%與26%;若將韓國瑜換成郭台銘,則是31%、24%和30%。由此可見,蔡英文的“連任夢”恐不如其想象中甜美,或遭遇現實殘酷打擊。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問題專家)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6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