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灣區機遇 拓展金融科技
流動支付、手機銀行、網上購物、AI客服……市民對這些涉及金融科技(FinTech)的新興服務,並不感到陌生。事實上,金融科技既為大眾帶來快捷高效的生活體驗,更為企業創造無可限量的商機。放眼未來,面對大灣區規劃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香港各界應發揮自身優勢,與區內各城市積極合作,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共同將香港打造成為生機蓬勃的金融科技生態圈。
文|香港 鄧宣宏雁
4月29日,“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陳冬等嘉賓出席(圖:香港中聯辦)
香港具備發展金融科技的獨特優勢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大的發展戰略,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香港作為灣區內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在金融與創科範疇均擔當重要角色,而且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擁有得天獨厚的角色,如能把握時機發展金融科技,將國際聯繫及國際經驗伸延至內地,將可為國家發展提供新的引擎,亦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事實上,香港具備發展金融科技的獨特優勢。香港的金融法規清晰、監管制度完善,是國際金融機構的理想落腳地點;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香港穩佔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僅次於倫敦和紐約;世界百大銀行中,有70多家選擇落戶香港;全球20間最具規模的保險公司中,有13家在香港經營業務。
此外,金融科技需要大量既懂金融、又懂專業技術及商業運作的人才,包括來自工商界、金融界、科技界、法律界,甚至心理學、生物學的專家,層面既多且廣。香港是國際公認的人才庫,並且具備多家世界一流學府,不少高等院校也開設了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課程,引證了香港在人才培訓方面的優勢。
政府“踩油”加快金融科技步伐
然而,金融科技日新月異,香港在金融方面雖有明顯優勢,但在創新科技方面被指發展滯後,未能趕上新加坡及內地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的步伐。如何將創新科技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並在鼓勵創新與適當監管之間作出平衡,正正是香港能否擔當金融科技領航者的關鍵。
特區政府近年意識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不同部門及機構紛紛“踩油”加快金融科技的步伐。由金管局推出“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引入虛擬銀行、促進區塊鏈技術貿易融資平台“貿易聯動”,以至保監局發出首個虛擬保險牌照,可見當局正快馬加鞭。
當然,政府仍需加大力度投資科研,包括推出政策及措施,吸引金融科技人才來港發展;為初創企業營造便利的創業環境;鼓勵頂級科技機構以及具潛力的公司落户;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以及與大灣區內城市全方位深入合作等,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優質土壤。
大灣區為年輕人提供創業舞台
香港的年輕人不乏創意及市場觸覺,但礙於土地資源及本地市場有限,往往缺乏產品落地的空間。內地的市場龐大、互聯網和智慧手機的普及率高,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金融科技市場之一;而大灣區建設正正提供一個重要舞台,將香港的科研技術和成品產業化,讓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說不定,將來區內不少新的“獨角獸”,都是來自香港呢!
金融科技主宰全球先進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命脈,香港實在不容落後。政府應與業界攜手,建立既穩健又要充滿活力的市場,帶領港人放眼大灣區發展;社會各界亦應積極趕上這股創新浪潮,牢牢把握機遇,提升香港整體的競爭力。
(作者係雲南省政協常委、
香港友好協進會發展基金副主席)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6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