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港商在珠三角投資了上萬家工廠,聘用了上千萬的工人,他們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在貢獻祖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經濟的飛躍。

今年2月,國家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說在新時代為香港繼續擔當改革開放貢獻者和受益者提供了一個新起點”。從“前店後廠”到“併船出海”,港商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由來已久。那麼規劃綱要給港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來了哪些不一樣,為什麼說是新起點?蔡冠深從三方面給出了答案。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圖為政策措施宣介會

為港商融入大灣區指明方向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改革開放之初,港商到內地投資建廠是看到有商機就先做起來,並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也缺乏環保等方面的長遠考慮。直到前幾年,廣東提出“騰籠換鳥”,來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則進一步明確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規劃綱要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五大定位,即: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把握大勢才能找準商機。比如,為了實現从“世界工廠”到“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轉換目標,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污染產業需要升級,未來可能要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港商要多在物聯網、定制化生產以及現代服務業中尋找商機。

明確中心城市及其定位,避免重復建設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規劃綱要明確了香港、澳門、广州、深圳為大灣區建設的4個中心城市,且每個城市都有其清晰定位,可以避免各個城市之間重復建設。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香港: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將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澳門將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州將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深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要避免惡性競爭,做到強強聯合。比如科技創新方面,香港有研發的優勢和國際化平台的優勢,深圳等其他大灣區城市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優勢,香港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在深圳落地,並沿著“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創新走廊,帶動一片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向全國乃至全球輻射。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圖:中新

豐富港商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內涵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大灣區建設不單是發展經濟,也要提高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就豐富了港商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內涵。比如,企業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醫療、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需求就會升級,粵港澳大灣區要對標世界三大灣區、跟國際接軌,也需要補上這些短板。因此,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香港的醫療水平很高,人均壽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教育水平也有優勢,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就給醫療、教育產業向內地輻射拓寬了市場。以前主要是香港企業到內地建廠,現在醫生、護士、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也有更多機會到內地發展。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為何是港商融入大局新起點

(圖:香港經濟日報)


編輯:連柳蕙

*本文節選自《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商界最大機遇——訪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作者為本刊記者左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