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署長帶您看食安中心的工作日常
香港素有“美食大都會”之稱,
然而95%以上在港銷售的食物
及食物原材料
均非產自本地。
在這些食品的背後,
有一支專業隊伍,
每天肩負著
保障香港食物安全
這一重要使命。
它就是
食物安全中心。
就讓食環署署長劉利群
帶我們一起看看
食安中心的各項職責~
食環署署長劉利群
專業隊伍 逐級監測 食物安全中心組織表(圖:食物安全中心官網) 食安中心擁有一支來自多個界別的專業隊伍,成員包括:
(1)公共衞生醫生和護士 負責從公共衞生的角度出發,保障公眾健康
(2)獸醫 負責食用動物檢驗
(3)化驗師 提供專業意見和化驗室支援
(4)食物科學主任、營養師、農業主任、漁業主任 主要為整體工作提供科學支援
(5)衞生督察 主要負責執行法例
食安中心採取了世界衞生組織倡議的“從農場到餐桌”策略,從食物供應鏈的源頭至下游各個不同環節推行食物監測。
專業團隊按照風險為本的原則,分別從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抽取食物樣本,進行化學、微生物和輻射檢驗,並在“風險分析”框架下,得到各項風險評估後所得的科學數據,有助風險管理人員執行規管工作。
食安中心每個月都對食物做抽樣檢測,並發布報告。2018年共檢測約66,000個食物樣本,整體合格率超過99%,與近年情況相若,顯示香港的食物安全一直維持在高水平。
精益求精 不斷提高食物安全標準
為了有效保障食物安全,食安中心不時檢討現行法規及食物安全標準。例如,2019年11月1日起將分階段實施的《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中,涵蓋的金屬污染物數量由現時的7種增至14種(除現時受規管的7種金屬,即砷、銻、鎘、鉻、鉛、汞及錫外,額外加入了7種金屬,即鋇、硼 、銅 、錳 、鎳 、硒及鈾)。
而適用於不同食物及食物組別的金屬污染物上限數目則由現時的19個增至144個。《規例》現行和今後將涵蓋的金屬及相關最高含量數目,表列如下︰ (來源:香港政府一站通)
食安中心人員在文錦渡檢查內地供港蔬菜及進行除害劑殘餘快速檢測
線上線下結合 優化資訊發放渠道 食安中心與各持份者(政府、食物業界及消費者)保持雙向溝通,提供反饋意見的機會,有助完善食物安全的工作。 1、食安中心會定期發表食物安全報告,公布食品監測結果。 2、食安中心重視資訊流通和消費者的知情權。當食安中心得到食物樣本對公眾健康會構成威脅的檢測結果時,或是有涉及公衆關注的事件發生時,食安中心會發出新聞公報,解釋有關風險,並提醒市民避免食用有關的食物。 3、食安中心設立了臉書(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entreForFoodSafety),提供直接渠道方便市民接收食物安全資訊。 4、在國際層面,食安中心積極加強與不同機構間的溝通協作,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機制,建立伙伴關係。由2010年起至今,食安中心一直獲指定為“世界衞生組織食物中化學物風險分析合作中心”。 食物安全中心官方臉書截圖
展望未來: 與IT相結合 食安監測“數碼化”
參考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做法,食安中心未來會利用資訊科技系統,將食物安全工作進一步數碼化,提升食品進口管理和溯源能力。 目前,食安中心正在發展與業界溝通的電子平台,並與政府推出的貿易單一窗口(Trade Single Window)接軌。新建立的電子平台除了方便營商外,亦可大大提升食物進口管制工作的效能。 此外,今年5月,港穗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合作框架協議。此方案提倡善用科技,加強農產品的溯源能力及資訊透明度,加快大灣區食物安全的信息流通,進一步提升處理食物安全事故和監察的能力。 編輯:史帥 校對:莫潔瑩
*本文節選自《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作者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劉利群。